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125期>第4版
    第4版 :文化旅游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阁楼的那扇窗

    作者:◎黄朝阳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16-05-23
    编辑:周艺桂 点击数: 字号:

    我所生活的县城,距离林语堂的故里坂仔镇仅20公里左右的距离,加上记者的职业,使得我能够常常有机会走进林语堂的故居,在一代文化大师出生的地方,反复温习他少年时代所生活的环境,遥想林语堂儿时生活的情景,感受其童年生活的快乐,寻找林语堂平和、闲适的性格与他小时候生活环境之间的联系。

    林语堂故居是于2006年重建的。重建时,参照了各种资料和老人回忆叙述,“修旧如旧”,基本保持了林语堂故居的原貌。故居是一个“同”字形建筑,屋顶覆盖着闽南风格的青瓦。在一层高的“同”字形建筑的左后侧,突地拔高起一个二层建筑,闽南人把这叫“阁楼”。如今,十年过去了,在时间的浸染下,故居更有了些“古”意,也让人更容易让思绪循着故居地上的石头和红砖,抵达100多年前的时光。故居的庭院里,菩提树、樟树、凤凰树以及一些我叫不出名字的树遮天蔽日。坐在树荫下林语堂昔日用过的石桌旁,一边品茶,一边听风摇动树叶的声音,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说,就在这里感受一份清凉、宁静,发发呆,是多么令平时忙碌奔波、心气浮躁的人神往。

    然而,故居最吸引我的并不是这蔽日的树荫,和坐在上面可使凉意从屁股直往脊背上蔓延的石桌椅,而是故居阁楼上那扇不足一平米的窗户。站在院中,目光穿过凤凰树稀疏的叶子,越过故居屋顶的青瓦,便可抵达阁楼的那扇窗。远远望去,在一层的屋顶与阁楼的屋檐之间,它只露出一截脸孔,有如一个怯生的孩子,躲在两个大人的腰间,远远地看着庭院里的人来人往,叶枯草荣。

    没有把闲散时间放在一个农村阁楼窗户上的人,永远无法领略其中的独特魅力。在没有水泥钢筋建筑林立的农村,每一座阁楼都是一个制高点,打开的窗户便像是制高点上的一个瞭望口,让你的目光足以越过许许多多的障碍物而恣意放肆,开阔而辽远。而因了有屋檐、窗棂的限制,窗户就像是一个摄像机的镜头,目光所捕捉的每一个范围都是一个角度不同的画面。站在窗户后面的人,是一个随心所欲的摄像师,用目光定格你想要的每一种画面,地上奔跑追逐的鸡鸭,树上满是诱惑的果子,还是远处空濛的山雨……这是城市所无法比拟的,在城市,即使身处十层高的楼房,打开窗户,也许能看到的除了滚滚的车流、闪烁的灯光,剩下的就是让人心里堵得慌的高楼大厦。

    站在阁楼的窗口看风景的另一个好处,就是独享安静,无人打扰。藏身阁楼,只在窗口露出一个脑袋,不发出声响,就躲开了喧嚣,拥有了自己的一个世界。置身窗前,可以什么都不想,看云影徘徊,听小鸟鸣唱,让身心进入一种虚空境界。也可以任思绪随意游走,穿越时空,四处驰骋。

    林语堂是一个喜欢在窗前思考的人。据林语堂的女儿林太乙回忆,林语堂写作时,不喜欢人打扰,他习惯在床上打腹稿,或是熄掉屋子里的灯光,站在窗口,眺望窗外的风景。林太乙能看到他的烟斗在黑暗中亮起的火星,红红地在窗口闪动。林语堂的这一习惯是否与他童年生活的这座阁楼有关,如今无从得知。但循着林语堂所写的“石尖十起时入梦,为学养性全在兹”的语句,我可以肯定,小时候的林语堂一定曾经站在故居这座阁楼的窗前,静静地审视过“石尖”山,因为阁楼的这扇窗就正对着“石尖”山。

    阁楼的窗户面南而开。站在窗前,目光首先就会被一层房顶的青瓦所吸引,它们一片叠着一片,整齐排列着,由高到低从屋脊向屋檐延伸,诠释着中华民族古老的建筑防水技术。一株三层楼高的凤凰树就立在故居门前,把它的枝叶探进房顶的一角,房顶上散落着一些凤凰树的枯叶。阳光透过凤凰树叶子的缝隙照射下来,在房顶上撒下大大小小的光斑,顽皮地跳跃着。

    对着窗口的横向建筑是林语堂家的厨房,左侧靠里的屋檐下,有一口圆形的水井,石头砌成的井沿,从高处看去,有如一枚硕大的铜钱。水井旁边的墙上,是一个由林语堂设计的、向厨房送水的引水槽,向世人展示着童年林语堂的聪慧。打水、倒水,看着水哗哗流入厨房,可以想见,这口水井和引水槽,承载着儿时林语堂的多少快乐。与阁楼同向并列而建的横向建筑是一座教室,从阁楼的窗户看去,只能看见它的一角。这个教室早年叫铭新小学,是林语堂童年读书的地方。每次看到故居里的水井和教室,我都会打心里羡慕林语堂。对于大多数农村孩子来说,大人白天下地干活,家里的家务活很多都得由孩子承担。而其中一个每天必做的事情,就是挑着小水桶去村中水井挑水,往往得走上五六趟,才能往水缸中蓄足家中一天所需的生活用水。而学校,正常是村中只有一所,不管是烈日暴雨,还是寒风凛冽,我们都得按时前往。有时是上学时艳阳高照,而到了放学时却大雨倾盆,我们就只能在学校等着雨转小。只要雨稍一转小,孩子们大多便用衣服包住头,直往家里冲,因为等着地里干活的父母给送伞那是不现实的。相比之下,学校就在家中的林语堂是多么的幸福啊。

    从阁楼的窗户看去,故居庭院里的树木高大而葱茏,给故居增添了幽静的氛围。不过,这些树却不是林语堂小时候的树。“我的家乡充满了自然美,像院子里种着龙眼树、荔枝树、柿子树,引得我们做小孩子的经常用目光在树梢上摸索。”林语堂回忆中的龙眼树、荔枝树、柿子树如今已消失在时光中,但是,满院果树的情景却能在每个人的脑海里复活。五六月荔枝熟,七八月龙眼熟,到了十月,火红的柿子又挂满枝头。也许那时,林语堂就趴在这阁楼的窗口,反复打量日渐成熟的果实,等待着味蕾与果实相遇的日子。

    站在阁楼的窗口,只要稍稍抬起头,目光便越过了故居的围墙。围墙外,一条五六十米宽的花山溪哗哗奔流。这条普通的河流,因了林语堂而被许多人所提及。它是林语堂生命里的一条河流,林语堂肯定不止一次地在阁楼的窗口凝望过它。它承载着童年林语堂许多快乐的时光,让他无论走多远,心里都泛着故乡的涟漪。是它,在桨声灯影里把林语堂送向了未知的远方,让林语堂从此日渐离故乡远去,故乡也成了他永远卸不下的行囊。

    再把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目之所及处便是令林语堂魂牵梦绕的石尖山。闽南是一个多山的地方,石尖山在众多的山峰中,并不出类拔萃,但它却是当地人仰望的高地,以其雄浑的身姿阻挡了大家想要向更远处投放的目光。艳阳下的满目苍翠,雨天中的烟雨空濛,暮色中的静默如兽,石尖山,在林语堂的脑海里构成了山的最初图腾。这座坂仔的高地,林语堂不止一次地在窗口审视过,不止一次地用脚步征服过,它没能阻挡林语堂走向世界的步伐,相反造就了林语堂的“高地人生观”,成为了他精神世界的高地。不管时隔多少年,也不管林语堂的脚步踏在哪片土地上,林语堂依然深切记得“为学养性全在兹”。

    阁楼的那扇窗,给童年的林语堂带来了许多欢乐,让林语堂拥有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感知自己的生活家园。阁楼的那扇窗,也放飞了林语堂心灵的翅膀,让他最终远离生他养他的故土,走向了山外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