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118期>第4版
    第4版 :文化旅游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故乡的桥

    作者:◎黄朝阳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16-04-04
    编辑:周艺桂 点击数: 字号:

    我出生于一九七四年冬天,故乡的坪洄大桥也建于一九七四年冬天,所以对它的建造时间没有人比我记得更牢,如今它已经有四十三个年头了。

    坪洄大桥横跨的溪流叫坪洄溪,属韩江的源头。桥所直接连接的两个村落,是坪洄和坪东,但它同时也是县道秀秀线上一座重要的桥梁,没有它,奔走于秀秀线上的车辆和行人,都将戛然而止于坪洄溪,只能站在十多米高的溪岸上,望着六七十米宽的匆匆溪流兴叹。在一九七四年之前,这里的交通工具是渡船,岸上的行人要到对岸,只要大声叫一声“船喔——”,摆渡人便会立即起身将船划来。如果遇到节日或赶集日,往来人员、货物多,有时木船没办法一次性接纳,便要分批次过溪。我家的叔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就是这条溪流上的摆渡人。

    坪洄大桥是一座双拱桥,桥体全部由石头砌成,七米多宽。早前,桥面的中间是泥土路,但两边都留着石块铺砌的人行道。小时候过桥时,我特别喜欢走人行道,可是妈妈却总扯着我的手往泥土路面走,因为走人行道时,我总喜欢手扶着栏杆把头和肩膀从两根竖着的石栏杆的缝隙探出去,俯瞰坪洄溪中哗哗作响的水流,把妈妈吓得心惊肉跳。大桥正中间的一侧,题写着“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字眼,是毛泽东的字体。大桥靠近坪洄村一端的石栏杆上,注明了建桥的时间:一九七四年冬建。也许正是因为“一九七四年冬”这个时间带来的亲切感,上小学时,我常常会在放学后来到距离学校不足百米的坪洄大桥,站在栏杆边上,把细细撕碎的作业纸撒往桥下,看着从桥洞刮来的风,把正纷纷扬扬下坠的作业纸吹起,翻滚着身子飞到下游很远的地方,心里想着一些当时连老师也没能告诉我答案的问题:为什么风总是从上游吹往下游?又为什么桥洞刮的风比桥面上的大?

    在我心里,坪洄大桥是故乡最为雄伟的建筑。小时候,我不止一次地站在桥下的浅水区仰望过它,它有如一条巨龙横亘在十多米高的两岸上,气势逼人。“m”字形的双拱组成的曲线,则使桥身充满了灵动感,像一位少女正跃着轻盈的脚步飞纵水面。桥身上分布着八个用于排洪的桥孔,中间桥基的上方两大两小,桥的两端则分别一大一小,呈对称分布。这些桥孔就像桥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溪水日夜奔流,也为原本坚硬的石头建筑增添了几分柔美。桥孔也是村里汛情监测器,发大水时,乡亲们便用桥孔有没有进水来判定和互相传达汛情的厉害程度。桥孔未进水,大家不必惊慌,洪水尚不会威胁村庄。如果桥孔进水了,乡亲们则警觉起来,东西该往高处搬的往高处搬,人员也做好了转移准备。

    然而,在小时候,除了桥的建造时间,我对桥建造方面的事却知道得很少。直到多年后我在秀峰工作时,遇到了一个曾经在坪洄大桥建设指挥部工作的人。他知道我是坪洄人,没等我询问,便滔滔不绝介绍起当年他在建设坪洄大桥的一些情况。他说,坪洄大桥跨度大,两岸地势陡峭,桥下水流汹涌,相当有气势,也就是说“煞气”相当大,把当时参与剪彩的领导都镇住了,持剪刀的手一直在抖,愣是剪不下去,后来指挥部在桥的两侧架起了机关枪,用哒哒哒的枪声为剪彩壮胆助威,才使得剪彩顺利进行。如此高大上的剪彩也许算是坪洄大桥的一个“另类”,每每想到这个细节,我总会为自己出生太迟、没能亲眼目睹这一盛况而惋惜。

    枪声连天的大桥剪彩我没能赶上,但是,之后有一段时间每天在大桥上演的“石子大战”我却赶上了。“交战”的双方是坪洄、坪东两个村的孩子,大多在上学。也不知从哪天起,也不知对方是哪些人,有一天中午我路过大桥时,正听见对方一大帮人在桥的那边齐口大骂我们为“坪洄鬼”,而桥的这边也聚集了坪洄的一些孩子,也正开口大骂对方为“坪东鬼”。很自然,集体荣誉感让我也加入了大骂坪东的行列。骂着骂着不知是哪方有谁先扔了石子,转眼间,双方由“口水战”转入“石子战”,瞬间桥面上石子满天飞,有如穿梭的子弹,惊心动魄。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每天中午双方都会不约而同来到桥的两端上演“石子大战”,参与人数也日益增加了起来。激战往往持续到有路过的大人呵斥,或者学校的上课钟响才结束。幸好的是,当时的我们力气没那么大,而桥两端又相聚六七十米,所以虽然战得热闹,却没有人受过伤。不过,最终还是有家长把这件事情告知了学校,学校开始干预,双方才就此“罢战”。前几年有一次和一个坪东村的人在一起泡茶聊天,他突然间提起了当年桥上“石子”大战之事,说他原来也在其中。一下子,记忆的阀门被打开,这种共同拥有的“大桥往事”让我们倍感亲切,也许它留在了不少人的记忆之中,成为咀嚼时光的一种味道。

    坪洄大桥最迷人的时候则在夜幕来临时,它是两个村庄许多年轻人农作之余、洗漱之后最想去的地方。月光如水,清风徐来,桥下溪水哗哗作响,岸边竹影轻轻摇曳,无不吸引着两岸的青年男女。年轻人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聚在一起,男男女女,或倚或坐在栏杆上,或谈论当天的农活,或瞎掰村里的趣事,不时还夹杂着一些骂人的粗话或爽朗的笑声。突然间,又不知哪位小伙子大吼了一句正热播的电视剧主题曲,又引来了大家的一阵合唱……大桥是两个村庄的结合处,是每个家庭的长辈们夜间目光无法管辖的地方,因此年轻人也就敢于更多的本真流露,甚至把它当作展现的一个平台,以此互相慰藉寂寞的青春,吸引异性关注的目光。因此,大桥成了不少爱情的孕育地。在村里,“大桥头”这个称呼除了表示地点,还包含了更多的隐喻。

    如今,年轻人都外出打拼了,夜里的大桥渐渐冷清了,“大桥头”这个称呼也渐渐丧失了它的隐喻,已几乎不被人记起、说起,大桥寂寞了不少。然而,大桥却一直没有远离我们,每次,是大桥把风尘仆仆的我们接回故乡,又是大桥把不甘囿于农村的我们送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