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113期>第3版
    第3版 :综合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广东抗清英雄王兴祖籍极有可能在平和县

    作者:黄武疆 搜编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16-02-29
    编辑:周艺桂 点击数: 字号:

     

    “抗清名将王兴史略”碑刻明朝末年,李自成入京,崇祯自缢煤山,明社覆灭。明朝遗臣,相继拥立几个明室政权,先是南京的弘光政权(福王朱由菘),继而是福建的隆武政权(唐王朱聿键)都相继败灭,接着又分别建立了两个南明的小朝廷:一是在广州的绍武政权(唐王朱聿键),一是在肇庆的永历政权(桂王朱由榔)。到清顺治三年(1646年),明降将李成栋率兵突击广州,那时拥立绍武帝的苏观生,为了支持绍武帝与永历帝争夺帝位而把兵力都抽调到西江打内战,无力迎战清兵,上吊而死。绍武帝被俘后自缢。清军入城后杀戮了绍武政权的一批官员,连同绍武帝共15人,埋葬于广州花桥附近,后来有人为之立碑,称“绍武君臣冢”。

    当时被后世尊称为“明末岭南三忠”的顺德陈邦彦、南海陈子壮、东莞张家玉都先后死节,广东抗清的主要力量已大部分瓦解,只剩江门五邑的一支忠勇卓绝的明室武装,作最后的奋斗,这便是王兴统率的义军。

    王兴原籍福建漳州平和县,寄籍广东恩平东安蓝坑村。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兵入侵中原,王兴在恩平横坡等地组织农民义军,队伍发展至数千人,声势浩大。恩平知县陈兆棠,已暗中作降清计,想利用王兴为清廷效力,便丰王兴为恩城守备官。王兴便利用这个合法身份作掩护,暗与各地义军结盟,开展反清斗争,活捉了陈兆棠,并与明末御史连城壁等南明武装力量联合抗清。清顺治五年,即明永历二年(1648),王兴迎永历帝移驻肇庆,受封为广、肇、会、宁、恩、阳总兵,领兵驻守恩、新、阳江等地,扩军屯粮,抗击清军。在陈子壮、陈邦彦、张家玉起兵抗清时,他也在恩平起兵响应。永历帝逃入广西,陈子壮等人败亡后,清平南王尚可喜人粤,派清江佟养甲多次劝降,王兴愤然拒绝,并击溃清军,牵制了广西追击永历帝的清军,但王兴孤军奋战,实际上以处在清兵的多面夹攻之下,被迫转移到新宁(今台山市)沿海一带,占领了广海,准备建立反清复明的永久基地。

     

     

    这时王兴已晋升为左军大都督,清顺治五年(1648),尚可喜攻陷广州,王兴奋身请缨,誓要率兵夺回广州,于是被封为“虎贲将军”,率军转战电白、两阳、三水、顺德等地,准备扑攻广州,可惜孤军无援,无攻而返,最后只得退回台山。

    台山汶村,地处台山西南部,清顺治二至四年(1645-1647年),由村中豪绅陈王道筑有土城,地虽不广,但城外挖有护城河,城垣坚固;而且这里地处辟远,西有紫萝山,北有大隆洞山,都是峰峦层叠,足为汶村城牢固屏障;南临大海,烟波浩淼,形势险阻,宜于固守。这时由于农民起义此起彼伏,陈王道筑起汶村城,目的就是要抵抗农民起义队伍,准备据城固守,并且这时清兵已陷广州,陈王道已早作降清的打算

    王兴多次派使者联络陈王道,促他联合抗清,都被陈王道斥逐使者,撕毁书信,拒绝合作,还大肆杀戮当地的抗清义民。清顺治十一年(1654),王兴设计拘禁了陈王道,进军汶村城。他大力整治防御设施,挖壕筑垒,城外有广大密林,坡塘星罗棋布,小经纵横,加上城桓坚固,利于固守。当地土人称王兴绰号“绣花针”,汶村城便叫“绣花针寨”。当地,黄公辅也从新会杜阮起兵勤王,率军抵达汶村,与王兴联兵抗清。后因战事失利,怔战惨烈,身心交瘁,黄公辅忧忿而死。

    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清将尚可喜率兵3万围攻汶村,相持数月,结果尚可喜折兵万余而退。顺治十五年(1658年),尚可喜乘台山饥荒之机,又以重兵10万围攻,从当年5月至次年8月,被围达15个月。城中粮尽,将士罗掘俱穷,树皮草根食尽,但王兴部下将士仍坚贞不屈,奋抗清兵,真的是“振臂一呼,创病皆起”,虽处在山穷不尽、饿死者仍执戈缜目的绝境中,竟无一兵一卒叛逃者。后人评价王兴,誉之为“古之名将,不为过也”。尚可喜曾多次向王兴劝降,许以高官后爵,均遭严词拒绝。守城将士,几乎全部战死。是年中秋节后两天,尚可喜遣幕僚金隐君再去劝降,王兴接人,对金隐君道:“若自祖宗受约束为藩篱外臣,今280多年矣。贵国兵力,雪故主仇,感泣至再。虽然,兴岂为降将军耶?”于是以酒劝使者,慷慨说道:“兴死矣!兴毅魄不死,籍卿于冢前大书故明虎贲将军王某之墓足矣。”是夕,城破,王兴见大势已去,先命妻妾16人自缢,然后举火自焚,与妻妾同成灰烬,英勇殉国,极其壮烈,可歌可泣,流芳千古。

    至是,南明在广东最后一个抗清堡垒遂告破灭。尚可喜许可王兴后人收拾骨灰运回广州安葬。至今台山汶村仍留有王兴当年抗清城垣残址,供后人凭吊,使人缅想当年在这小小的城中,却曾出现过如此惨烈的保卫战!

    王兴后人慎重,不敢为之立墓树碑,只立了个没字碑,直至300多年后,才被发现其墓葬的所在。现在王兴墓已移葬越秀山,与明“绍武君臣冢”葬在一起。

    关于王兴祖籍地在平和县的史料

    1、 王兴(1615-1659),字电辉,又名萧嘉音,外号“绣花针”。祖籍福建漳州和平县(应为“平和县”之误),其曾祖锦峰,于明嘉靖隆庆年间(1522-1567)到恩平做官,任满后在蓝坑定居,开基立业。到王兴的父亲这一代,家庭经济破产,成为破产户。

    2、王兴(1615-1659),字电辉,广东恩平人,祖籍福建和平县(应为“平和县”之误)。农民出身,明末在恩平聚众起义。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率领群众进驻恩平县城。同年十二月,接受御史连城璧的劝告,决心起来抗清,拥护南明政权。隆武帝授他以副总兵,镇守阳江、阳春两县。永历帝先后授他以都督总兵官、虎贲将军等职,并加封为广宁伯。

    根据以上资料表明,王兴祖籍漳州确定无疑,而且应是平和县,至于具体在平和县哪个乡镇还有待考证。但平和一县,王姓的村落较少,根据一些文史资料得知:小溪镇有少量王姓,清未从漳浦县迁入,具体地址和年代失考;坂仔镇宝南村五美楼王姓,由永定县迁入,源流和迁入时间不详;坂仔镇心田村王姓,1950年由漳州市芗城区迁入;九峰镇新山村王姓,由诏安县秀篆龙潭迁入(时间不详),部分迁入国强林场白沙作业区;五寨农场场部王姓,由山东迁入。唯有霞寨镇西安村王姓最为集中,并形成有数百人的聚落---王厝自然村。

    霞寨镇西安村王厝位于大坪平原偏西位置,毗邻西安村部(原为大坪乡公所),背靠碗公山,面临大坪溪。据传,王审知第十七世裔孙宣正公长子宣庄公于明朝初年从南靖金竹开基大坪王厝,并于明朝末年兴建“雄山楼”,迄今四百多年。抗清英雄王兴会不会祖籍就在大坪王厝呢?笔者咨询过几位王氏宗亲,他们皆不清楚此事,清朝时期也不敢将“抗清英雄人物”载入家谱。根据族谱记载,大坪王氏各房系都有外迁,尤以台湾、广东、漳州、南洋方向为多。

    至此,王兴的祖籍地很有可能就在大坪王厝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