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12期>第4版
    第4版 :文化旅游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纸上得来

    作者:◎罗龙海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14-03-24
    编辑:周艺桂 点击数: 字号:
     
        春节写春联、贴春联、赠春联、奇联共赏,是国人的传统。节日期间走亲访友,先要在主人家门前立足片刻,欣赏主人的个性化春联,从中管窥主人的情趣爱好。进得主人家里,浅品香茗,乱评书艺,偶尔还会即兴发挥,泼墨挥毫,又甚或翻箱倒柜,找出藏品,品头论足,等等。
       时下,收藏古代名人的对联也成为一种时尚,占领了收藏界的一席之地。就在今年春节期间,在字画收藏爱好者许先生家里看到一幅清人卷轴对联,粗看无甚奇特之处,细品之下却大有内涵,让人啧啧称奇!
       卷轴保存完好,长1.58米,宽30厘米,上联“文峻若山品清于水”,下联“事稽在古贤取诸今”,上首题“匾人宗侄清玩”,落款写“香国兰春”,加盖的两个小章还能看到红色方形轮廓。对联字迹清晰,笔力沉着,长撇短捺中规中矩,一勾一划清俊疏朗,整体结构公整,布局认真又透着洒脱,展露了书写者清高的人品和谦虚的情怀;卷轴采用的是仿古宣纸,使得整幅作品古香古色,古代文人儒雅气息呼之欲出。
       主人介绍说,该幅卷轴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古玩市场淘得,在央视《寻宝》节目录制现场也亮过相,被有关专家鉴定为真品。
       据考,这幅对联的书写者曾兰春,系福建莆田人,光绪二十九年癸卯科(1903年)进士,三甲141名。曾兰春写这幅对联的具体时间无处可知,因为没有时间落款,但是从他考中进士时间1903年可以了解个大概,那时正是满清王朝风雨飘摇的时代。根据对联起首可知,这幅对联的原主人是曾兰春的本家侄儿,这位侄儿还是一个专业户“匾人”——古代专门给人装裱字画的。或许这位宗侄还是一个文章不错而有操守的文人,所以曾兰春才会以欣赏者的角色出现,在上联中以“文峻若山”、“品清于水”给予连叠嘉许,称赞他的文章俊美和人品清廉。而在下联中,曾兰春则以长者的面孔出现,教育晚辈处事方略和待人之道——“事稽在古”、“贤取诸今”,要谦虚学习历史,多向当代贤达讨教。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社会背景下,曾兰春给侄儿的这幅对联可谓用心良苦、寓意深刻!
       细读这幅对联,不禁十分佩服这位进士爷的嵌字对仗功夫,以上联的“山、水”对下联的“古、今”,无论从声韵、从词句考虑都十分工整,有别于古人常用的句首字(词)对仗那么明显,而用句末字对仗,暗含了书写者胸中隐藏山水的隐逸情怀和吸纳古今的通达思想。进士爷的文字功底真是不同凡俗!再来看本联的另一个巧妙之处,那就是眼明者一眼就能看出的,上联和下联其实都可以拆开,各自再组成一幅四字联,“文峻若山”对“品清于水”,“事稽在古”对“贤取诸今”,而且又还是平仄与词句对仗俱佳的好对子!区区十六字,联中有联,真可谓字字珠玑。
       学古以鉴今,这幅对联对当代浮躁的社会心态颇具教育意义。
       现代人很少用赠送对联的方式教育或者勉励别人了,这种纸上得来的感动和教化渐行渐远,古老的书法艺术不知从何时起失去道德教化这块肥沃的土壤,成为书法家之间互相交流切磋的利器,成为有钱有闲者流的壁上观。这样的书写仅限于行为动作而已,欠缺令人心醉的墨韵,很难称其为艺术,终将成为失水的瓶花而枯萎。为什么出现这种局面呢?一方面,艺术商业化趋势的大染缸破坏了书写者笔端的走向!一些书家一旦在某个大赛取得好名次就在内心里自封为王,自抬身价,再不轻易为平头百姓、晚生后辈出手写字,一味躺在某个尘封的奖杯中自娱自乐止步不前却不知觉!另一方面,书写者只有写字的外功却没有练好寄情寓意的内功,不具备传递优良传统品德的内力。君不见多少笔会现场,书写者面对讨字者的请求一脸陌生,“要写些什么好呢?”此刻横陈的宣纸与大家的脸一样泛白,书写者与求墨者之间欠缺世界观的焊点,书写与收受之间高耸着一堵人生阅历悬殊的高墙,造成书写者习惯性地“抄录古句聊以寄之”,这种不是发自内心的书写欲望,而是场面需求的应景之作,怎能写得形神俱佳呢?!
       不禁想起东晋书法家王献之学书法的故事。王献之师从其父王羲之学书法,“自恃天赋,深以为易”,学习几年后的某一天,王献之抱了一堆习字给父亲看,其父一直摇头不满,只在一个“大”字下面填上一点作罢。王献之不服,又抱给母亲看,母亲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苦练五年,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气馁的王献之此后潜心苦练完“十八缸水”,他的字终于能够与父亲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或许古时候只有毛笔一种书写工具,书写者从小就长年浸淫在笔砚墨香之中,到年老,成熟与沧桑的质感在笔画间自然流露,其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自是精品。而如今,老、中、青、少各种年龄段的书法大赛争相登台,学书有从三五岁开始的,有八、九十岁还不停止的,俨然书法大国,一张张金奖银奖获奖证书如雪片一般批量飞出,这样的证书能说明获奖者的书法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吗?也许称其为肉体打印机更恰当些,尤其有些赛事还要交上一笔参评费,成为某些伪艺人聚敛钱财的手段,这种环境催生的众多的所谓书法家,其生产的作品当然也只能是半生不熟的伪书法,手持的获奖证书充其量只能证明了书法爱好者从速、求快、争先的浮躁心态,这样的作品与古人遗存的笔墨存在着理所当然的艺术层差,由是之故,难怪市场上的收藏家们对古人的书法作品趋之若鹜。
       窃以为,各位书法爱好者在痴情于书写的同时,如果能够不断提升自身内在品德修养和文字功底,使自己书写的作品成为具有社会教化意义的艺术精品,那么,人们在展开的纸上享受字里行间的书法韵律之美的时候,就能够同时享受到情操的陶冶和精神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