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电波来回频传指令抗战
74年前设在平和长乐的中共中央南方局下属“南委”电台——
本报讯(罗培新)每天都有“滴滴答答”的电波飞出茅舍,穿越万里长空,飞向南方七省的各个抗日根据地,传递延安党中央下达的出征号角。74年前,这样的情景,不时在华东、华南交接处的平和县长乐乡下村一个半山腰上演。
近日,记者采访了研究闽粤赣边党史36年的罗燕军,听他讲述“南委”电台不为人知的故事。
1982年开始,罗燕军寻找当年在平和长乐工作过的老同志,采集他们有关“南委”电台的回忆,并于1991年,前往广州拜访任“南委”电台指导员的温碧珍,核实史料的准确性。罗燕军介绍,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无线电台(简称“南委”电台),它的建立,为中共中央加强对华南各地(含福建、江西)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及使南方七省及时准确接受党中央的指示,进而巩固抗日革命根据地。
1941年1月,按照中共中央和南方局书记周恩来的指示,撤消闽西南潮梅特委,成立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简称“南委”),代表南方局领导广东、海南、江西、广西、福建、香港、澳门等地抗日救国运动。为此,周恩来、李克农、童小鹏等分别从延安中新社、重庆南方局、桂林八路军办事处调来王清生、袁克伦、方芸、马绍、肖敏等30多名无线电骨干,在原闽西南潮梅特委电台的基础上扩大建立“南委”电台。南委青年部长李碧山(越南人)管理“南委” 电台。
考虑到平和长乐地处闽粤边界的崇山峻岭,也是闽粤边最早建立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以及红军长征后,张鼎丞派张全福到长乐负责根据地工作,组建中央长乐区委(县级),得到长乐群众的支持,电台的安全和生活供给有保证。于是,“南委”将机关设在广东省大埔县境内,而将负责与中共中央和南方局和南委下属各地党组织保持联系的电台,设置在福建平和的长乐。1941年春节后,“南委”电台在长乐下村乌窠山正式宣告成立,任命马绍为电台党支部书记、王清生为台长、温碧珍为指导员、钟尚清为报务主任、袁克伦为机要科长。
电台建立初期,正处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制造了皖南事变。“南委”电台及时下达延安党中央和南方局一个个指令。由于电台的设备仍是干电池为电源的5瓦发报机,与远程通报联络存在不明确。李克农从桂林增拨一部15瓦手摇发电机和“10号”电子管、15瓦发报机,改善了“南委”电台的设备条件。一年多的时间里,红色电波每天24小时在蔚蓝的天空不停地来回频传。
1942年5月20日,江西省委书记谢育才和爱人王勖,突然到长乐找罗元滚和张全福,要求联系“南委”,汇报情况。谢育才说:江西省委出了叛徒,他到江西不久就被捕了。危急时刻,他为了救“南委”,不惜假自首,骗得信任后又舍弃襁褓中的儿子,徒步24天跨越赣、粤、闽,赶来报警。原来,江西电台中断联系四个月后,近期再呼叫“南委”电台,说要延安电台的呼号和波长,是因为受中统控制。得到张全福的报告,“南委”书记方方随即布置撤退转移工作,机关及下属组织才未遭受损失。
同年6月3日,“南委”电台决定转移到广东的大东镇长丘田村,并派出警卫陈鹤平前去勘察地形,但他跑到平和县城投敌了。晚上,陈鹤平带着县保安队上山,欲包围偷袭南委电台。恰巧,电台两个武装保卫人员出山执行任务,途中巧遇敌群,开枪射敌,枪声大作。“南委”电台人员立即转移撤退,电台设备和人员安然无恙。随后,国民党在华南制造又一起严重反共的“南委事件”,“南委”电台奉命停止工作。1942年底,电台人员分散成一支小队伍,隐蔽在秀山村和乐北村等地,开荒种地、熬樟脑油、酿酒。平日,电台用收报机抄收新华社电讯,供大家学习。1943年夏秋之间,南委电台人员陆续调回重庆南方局,再一起赴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