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利植牧场“造成生产战线上的模范”
天利植牧场位于平和县坂仔镇心田村的群山环抱之中,据当地人说当初植牧场的选址还颇有一番风水的考究。
日前,在当地干部的帮助下记者一行辗转来到天利植牧场旧址,映入眼帘的景象不禁让人感到一阵唏嘘——当年占地500多亩,被毛泽东题词赞誉为“模范”的天利植牧场,如今只残留下一座占地1亩左右的破败场部,谷地间成片的柚子林几乎将这古朴的历史气息湮没。
在近90载光阴的侵蚀下,天利植牧场场部外墙上的屋瓦大半都已脱落,裸露的墙壁呈现出斑驳的土黄色,两扇大门也难觅踪影。和记者同行的当地干部感叹说,它就像个在深山里老去的女人,没有人记得她当新娘子时的风采。
走进场部,颓圮的围墙间是一栋破败的二层小楼。院内杂草丛生,有一口废井和几株杂树。透过破败不堪的门窗,可清晰看到房屋内的样子,墙壁上零零散散地印刻着些人民公社时代的标语,却难以看到一丝当年天利植牧场时期的生活遗迹。
屋檐上一只麻雀正在阳光下悠闲地踱步,不时转头看几眼周遭绿油油的柚子林。如果是在86年前,它的祖先在这里看到的景象想必是完全不同的。
时光追溯到1929年,平和坂仔镇乡贤赖秉坤为了实现自己“实业治本”的理想,创办了天利植牧场,并在场楼大门写下“天然物产各遂其生实业原为治本,利用货材成资自殖立身不在求人”的对联以明志向。
据赖秉坤已故的幼子赖泽民在一次采访中回忆,由于当时天利植牧场与东坑苏区接壤,在地方党组织的争取下,自1935年起赖秉坤逐渐在政治上向共产党靠拢,在行动上帮助漳州中心县委。在当时国民党当局对漳州地区抗日根据地进行经济封锁的形势下,漳州地方党组织便通过天利植牧场将交通信件转送苏区,而植牧场也经常替抗日游击队购买布匹、纸张、粮油等必需品。后来国民党当局进攻抗日根据地时,赖秉坤还冒险让中共闽南地方组织的书记何浚及部分干部在植牧场避风,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抗战的道路是艰辛的。1939年,厦门、汕头相继沦陷,漳州告急。在危难时刻,漳州中心县委贯彻党中央制定的“隐蔽精干,埋藏生产”方针,决定在平和高坑成立“碧野建兴垦荒公司”,并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股份合资的形式适当吸收抗日爱国民主人士的资金渡过难关。平和党史工作者石江林在《毛泽东给平和“天利植牧场”题词前后》一文中提到,当时开明的股东们都自愿捐出部分盈余作为抗战经费,而赖秉坤和他的天利植牧场也在党组织的争取下加入了抗日救亡的行列,资助共产党抗战。
在天利植牧场建场10周年前夕,赖秉坤托身在延安的儿子赖国民转信给毛泽东请求他为植牧场题词留念。毛泽东在了解到赖秉坤极力支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事迹后欣然应允,并于1939年12月7日将题词和复信寄给赖国民。毛泽东在题词中写道:“造成生产战线上的模范,战胜日寇。”
收到原件的赖秉坤请石匠将题词镌刻在天利植牧场大门左墙,并刻在山后的大石上。1946年,赖秉坤病逝前嘱咐小儿子赖泽民将毛泽东手迹妥善保管。新中国成立后,赖泽民通过平和县委将手迹原件交由中央办公厅保存。
近一个世纪的岁月流转,赖秉坤和他的天利植牧场早已隐没在历史中。据当地人说,平时只有些来附近照看柚子林的果农会在这里歇脚,而真正了解这段历史的则已寥寥无几了。现在的天利植牧场场部的常客是几只栖息于此的麻雀,残垣断壁之外,大片的柚子林挂满沉甸甸的果实,它们的枝叶在夏日的微风中轻颤,似乎在呢喃着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