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81期>第4版
    第4版 :文化旅游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寻踪阳明洞

    作者:◎黄荣才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15-07-20
    编辑:周艺桂 点击数: 字号:

     

    阳明洞在贵州修文县,如果不是王阳明,修文县或许寂寂无名。但历史就是如此地不按常规,明朝正德元年,因为宦官刘瑾的专权和飞扬跋扈,戴铣入狱,身为兵部主事的王阳明不是选择明哲保身,而是挺身而出,上疏营救同僚。触怒了刘瑾的王阳明,被廷杖四十,然后入狱。当年的廷杖不是关在屋子里打屁股,而是拉到室外公众场所,而且是脱光了衣服打,可以想象得到,王阳明是斯文扫地,尊严化作一地尘埃,他不仅仅是屁股痛,而且心痛。许多人的人生或许就此匍匐,化为尘埃四处飘零,但王阳明没有,他最后站了起来。

    王阳明被打完屁股之后,并非就此了事,而是被投入大狱“兀坐终旬成木石”,关了十几天,继而被贬谪为龙场驿丞,也就是招待所所长。龙场驿就在修文县,相距甚远的龙场就此和王阳明接上线。王阳明一路凄惶,以投江自尽等遮人耳目的方式,逃过刘瑾的追杀,跋山涉水来到龙场驿。龙场驿是明朝洪武十七年(1384年)奢香夫人为报答朱元璋而开辟的龙场九驿中的首驿,驿站在现在的修文县城。当时的修文,偏远,人烟稀少,龙场驿已经年久失修而无法居住了,王阳明无奈之下,寻找到了离修文县城一公里的龙冈山,在山上找到了一个石洞,研习《易经》,后人把这石洞称之为“玩易窝”。

    我们走在前往阳明洞的石径上,导游随手一指,说“玩易窝”离此数公里,草密路芜,已经很少人去过。“就一个小山洞,没什么看头”导游的话挺实在,五百年前的“玩易窝”灰头灰脑地“只在此山中”。当年王阳明在“玩易窝”住了一段时间,找到了后来的阳明洞,当时叫东洞,相对宽敞,前后贯通。王阳明很是高兴,东洞的条件明显比“玩易窝”改善许多,王阳明把它更名为“阳明小洞天”,后人因此称之为“阳明洞”。站在阳明洞的中间,有点湿冷,目光越过洞顶,看到有明、清、民国时期的摩崖石刻数十处,国内外都有,行、楷、隶、篆各具风格,是国内外溶洞摩崖最多的一处。最大的一幅是明朝万历十七年(1589年)贵州宣慰使安国享书写的“阳明遗爱处”。王阳明用木头、石块搭了一个床,在这里研读,大彻大悟,悟出了“知行合一”,形成了“致良知”的思想雏形,这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当时在贵阳担任贵州提学副史的席书曾经拜访王守仁,探讨“朱熹和陆九渊的异同”等问题,并往返四次向他请教。不久席书就与按察副史毛科一起修葺贵阳“文明书院”,邀请王阳明主讲,王阳明在文明书院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学说。“龙场悟道”因此成为王阳明人生中无法绕过的重要一环,修文县,或者更具体地说,龙冈山上的阳明洞,成为王学的圣地,汇聚了许多后来者景仰的目光,留下朝圣的脚印。

    在阳明洞旁,有君子亭、何陋轩、宾阳堂、龙岗书院等等,这是王阳明以阳明洞为自己生活核心的半径辐射。当年的王阳明,从开始的语言不通,穷困落魄,到后来苗人因为阳明洞太过潮湿,主动帮王阳明搭盖木屋何陋轩。站在何陋轩,当年的“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感慨似乎还在回响,时隔五百多年还在温暖着我们,是王阳明的讲学感动了山民,也就是文化的穿透。王阳明还在洞口附近修建了一处小亭,命名为君子亭,四周种植了许多竹子,或许竹子的修长和气节是王阳明的追求。导游的讲解中,穿插了不少王阳明的故事,会心一笑或者随风飘过,都是一种选择。那两棵柏树,后人称之为守仁柏或者阳明柏,已经有了五百多年的历史,当年王阳明种下的时候,就是一棵小小的树苗,岁月催长。

    站在君子亭旁,把目光从五百多年前的王阳明收回来,不能不提到张学良。当年的西安事变之后,在蒋介石的授意下,张学良于1938年11月开始被软禁于此,前后三年,或许,崇拜王阳明的蒋介石希冀张学良也在此“悟道”。蒋介石曾经三次到阳明洞,曾经在日本学习过的蒋介石对风靡日本的王阳明学说非常推崇,1935年4月下旬,蒋介石首度到达阳明洞,然后在1943年3月15日和1946年4月11日又两次来到阳明洞,在第三次前来的时候,蒋介石还留下“知行合一”的题词,后来被刻在阳明洞旁的石头上。

    张学良和赵四小姐被软禁在阳明洞三年,“悟道”如何只有当事人才说得清楚,不过,张学良曾经留下“龙场愿学王阳明,权把贵州作荆州”,或许这是他的心迹,我们可以通过这脉络,隐隐抵达他的内心深处。

    阳明洞旁,古木参天,据导游介绍,这里的古木多达50多种,没有多少游客,石径显得特别幽静。山脚下,王阳明纪念馆,有关王明阳的注脚和解释比较详尽,大厅里,王阳明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引发了游客的解读和讨论,王阳明自然是值得探究的。我想起王阳明的《瘗旅文》和《象祠记》,我感受到王阳明的悲悯情怀和他的“致良知”思想。明正德五年(1510年),王阳明结束在龙场的生活,前往江西庐陵县担任知县,在半年多的时间里,留下不错的官声。而在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王阳明以军事指挥官的身份踏上平和的土地,尽管,当时他足迹所到的地方还没有平和县这个名称。第二年(1518年),他奏请设置的平和县置县,王阳明因此成为平和之父,时隔近五百周年,我们前来寻踪。车子离开的时候,把目光回望,停留在龙冈山上,看到王阳明已经从最初的凄惶到后来的淡定从容,突然就冒出一句:有些时候,苦难是一笔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