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81期>第4版
    第4版 :文化旅游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天底下最美的地方

    作者:◎张万土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15-07-20
    编辑:周艺桂 点击数: 字号:

     

    林语堂说:“我的家乡是天底下最美的地方”。

    林语堂何许人也?他所说的“天底下最美的地方”又是哪里呢?

    林语堂(1895-1976),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也是现代以来少数闻名世界的“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世界文化大师,新道家代表人物,是那种“能够整个人对时代起反应”的特立独行者。

    林语堂说:“我是漳州府平和县的人,是一个十足的乡下人。”据有关史料记载,林语堂于1895年10月10日出生在福建漳州平和县坂仔镇,父亲是长老会牧师。他在平和坂仔出生并生活到10岁的时候,才被父亲送往厦门读书。读书期间,每逢假期,林语堂都回到平和,回到坂仔。所以说,平和坂仔是林语堂的出生地,也是他童年、少年、青年生活成长的地方,林语堂所说的“天底下最美的地方”应该就是平和坂仔。

    坂仔镇位于平和县东南部,漳州九龙江西溪上游,是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省级文明乡镇,素有“中国香蕉之乡”美称。走进平和,走进坂仔,只要是把目光定格在林语堂三个字,就无法绕过林语堂故居。

    林语堂故居位于西溪上游坂仔段花山溪畔宝南村。100多年前,林语堂的父亲林至诚在河边的荒地上,先建起了五间同字形的小平房,其中有一间还有个小小的阁楼,作为家人的栖身之地,也是教堂的雏形。在以后的日子,教堂逐渐扩建,直到1907年,占地数百平方米的教堂建成了,为园林式建筑。园中有大小礼拜堂各一座,又有牧师楼、圣经楼、执事房等附属建筑,园中屋宇相连,曲径通幽,既有西洋建筑特色,又有中国庭园之韵味,可惜这些建筑大多拆毁,只留下了最初的那五间小平房。直至2006年,平和林语堂研究会才参照各种资料及老人回忆叙述,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重新启动林语堂故居重修工程。如今修葺一新林语堂故居成为“语堂故里·和乐坂仔”标志性的建筑,吸引众多游客景仰的目光。

    林语堂故居呈“同”字形,由一座两层主体建筑、小礼拜堂、铭新小学三部分组成。故居主体是两间古朴雅致的平房,平房右上角一间带有小阁楼。故居主体楼前,故居的两扇门板敞开着,门板上“道因时以立,理自天而开”的门联相当醒目,据说是1916年林语堂为教会长老新房落成题写对联的复制品,前一阵子才仿写题上的。走进林语堂故居,房间不大,也就十来平方米,地上铺着红地砖,墙壁上挂满林语堂不同时期的照片,展现大师成长的片段。房中有一架简单而又古拙的木梯通往二层阁楼。据说,这个楼就是林语堂诞生室,120年前的10月10日,那个红霞满天的普通日子,一代文学大师林语堂在这里诞生了。阁楼并不宽大,可以说是相当狭小,约6平方米左右,两个小窗户,一张眠床,衣柜、梳妆台的镜子,大概是供林语堂的夫人廖翠凤使用的。面朝西溪的那面墙上的小窗户,30厘米见方,高度比宽度略长一点,因为有这小窗户,阁楼小屋就和外界有了联系,阁楼并不封闭,阁楼可以通过小窗望到外门美丽世界。据说,林语堂小时候经常在这个窗口往外张望,也许是行人,或且是窗外西溪潺潺的流水,打发了林语堂儿童时代的寂寞和无聊的日子。也许,就因为有了这个童年的张望,林语堂才有远离故乡游子的“时入梦”。也许,在这个童年的张望中,故乡的青山慢慢走近他的心灵,才会有了影响他的一生的高地人生观。

    从阁楼下来,故居一楼侧门外是两列平行的长条形平房,一侧是厨房,一侧是铭新小学。厨房中有一张木桌,木桌上摆着一只马灯,整个屋子静静地,简陋得不能再简陋。

    在故居厨房背后,还有两口水井,井台是鹅卵石砌就的。林语堂时常从井中汲水,倾在一小沟而流到菜园中,借以灌溉菜蔬。如今,在水井旁边靠近厨房的墙上,在水缸的上方,还有一个小小的水槽,当年林语堂把水打上来,倒在水槽,水直接流进水缸了。

    水井的另一侧平房,与故居主体相连着,就是林语堂小时候就读的铭新小学了,其实就一间教室。据说,这所小学创办于1900年,林语堂父亲林至诚既是这所学校的负责人,也是这所学校的教师,学生来自于林语堂父亲是附近基督教徒的子弟。教室不大,大约12平方米左右,几张简陋的学生课桌,一张褪色严重,色彩有点斑驳的木制讲台桌重现了当年的室内布置。林语堂6岁入铭新小学,就在这间简陋的教室里破蒙,直到10岁离开这里前往厦门鼓浪屿读书,渐行渐远。而今,我们站在这张有着百年历史的讲台桌前,睹物思人,不禁要对林语堂父亲林至诚这位贫穷而伟大的牧师心生谢意和敬意。如果没有林至诚这样一位父亲,林语堂说不定只是坂仔村的一位农夫罢了。

    故居旁边,如今是两层的林语堂文学馆,占地180平方米,建筑面积360平方米,有上下两层,设有展厅、音像室、研究室和管理人员办公场所。馆名由国学大师季羡林题写,俊秀飘逸,熠熠生辉。文学馆一楼通道安放林语堂半身塑像。从塑像旁楼梯盘旋而上,二楼就是展厅。展厅面积100多平方米,挺宽敞的。展板分为“山乡孩子·和乐童年”、“文学大师·文化巨匠”、“魂牵祖国·梦绕家乡”、“誉满环球·名垂青史”四个部分,展示了世界文化大师林语堂从一名乡村少年成为一代文学大师,并享誉海内外的非凡历史;展示了世界文化大师林语堂的成就及他与故乡平和坂仔的联系,并详细解读了从坂仔走向世界的林语堂的家乡情缘。

    走出林语堂文学馆、走出林语堂故居,大门前左边卧躺着一本书,书页刚好翻开定格在《我的家乡》这一篇目,“我是漳州府平和县的人,是一个十足的乡下人。我的家是在祟山峻岭之中,四周都是高山。一个人在儿童时代的环境和思想,和他的一生有很大的关系。我对于家乡的环境所赋予我的一切,我都感到很满意。”这是一本由花岗岩石镌刻而成的书,这是一段文章作者镌刻在心里对家乡无比热爱的真情流露,不是文字上的偶尔煽情,也不是口头上的偶然念叨,而是彻头彻尾的真挚性情的表白。

    故居大门前右侧,是一簇林语堂全家福雕塑。在这张全家福雕塑中,“林语堂一家人”面向花山溪、面向林语堂笔下的远处青山……,不由让人遐思联翩,那“花山溪”,那“远处青山”,不就都是给林语堂带来梦想和快乐的地方?雕塑家的创意不言而喻,参观者的联想不一而是,反正我看着全家福,心中不由想起:林语堂说过:“我经常思念起自己儿时常去的河边,听河水流荡的声音,仰望高山,看山顶云彩的变幻。”想必雕塑家的创意也是在这里,所以在林语堂的故居前塑起这么一簇雕像,让游客的目光在这里汹涌汇聚,让游客的心灵在这里完成一次洗礼。

    走出林语堂故居,我们走向林语堂故里“林语花溪”。这里阳光挣脱薄薄云层的阻挡,洒落在林语堂故居前——林语堂“魂牵梦绕”的花山溪,溅起满河波光,闪闪兮,粼粼兮;河边巨大的水车在和煦的春风中愉快地旋转着,不紧不慢,安详兮,自由兮;游客人流如水面的波浪一样活泛而快乐,一波一波的鼓涌过来,涌向林语堂故居、涌向林语花溪,找寻语堂曾经乘船出发的码头,找寻语堂五蓬船故居,找寻语堂曾经在故乡留下的童年印记……

    毕竟十余年来,林语堂研究热潮澎湃,林语堂名片日益鲜亮,林语堂效应日益拓展……林语堂故里日新月异,林语堂文博园、林语堂文化核心区、文化创意园、江滨公园、语堂学校、天地文泉主题公园、温泉度假山庄、闽南文化一条街、林语堂文化交流中心……鳞次栉比,《京华烟云》图书馆矗立起来了,语堂学校招生开学了,林语堂爱不释手的烟斗也飞回来了,“语堂故里·和乐坂仔”文化旅游风景名胜景区日臻完善、日成规模了……

    如果林语堂先生穿越时空,回到当初生他育他的故乡,或许会感叹沧海桑田,但他一定慨叹:我那“天底下最美的地方”更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