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81期>第4版
    第4版 :文化旅游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黄田土楼:世遗之外 傲世不群

    作者:◎罗龙海 文/图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15-07-20
    编辑:周艺桂 点击数: 字号:

     

     

    因为是由明朝大理学家王阳明立县之故,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九峰镇很早就名声在外,这其中有一半要归功于黄田村。明清以来,黄田村可谓人才辈出,盛极一时,素有“黄田府”的美称,历朝历代科举考试中文武举人21人(文举人10人,武举人11人),占平和全县曾姓41名举人的1/2强。

    黄田村在元时是钟、夏、陈、江等几个姓氏的聚居地。后来由于曾姓人口迅速繁衍,逐渐成为黄田唯一的姓氏住民。九峰镇也是土楼分布较多的古城镇,现存各类土楼45座,其中黄田村的咏春楼、龙见楼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人文典故都十分耐人寻味,最为著名。

    咏春楼:见证同窗深厚情谊

    咏春楼,一座从名字就可以推断出书卷气十足的土楼。在楼内,我们见到了87岁的曾庆东老人,他和84岁的老伴一起住在这里,天井、厨房、过廊、会客厅、卧房,都收拾得干净整洁、井井有条。老人说,他们有五个儿子,都在楼外面盖起了新房,只有在阴雨天气里,出于安全考虑,他们才到儿子的新房去住,平时还是更喜欢这里的老房子,冬暖夏凉,更加舒服些。

    咏春楼建于清乾隆庚寅年(1770年)夏日,由同窗好友时为吏部尚书谭尚忠题写的楼名,楼匾是花岗岩石,可惜已经断裂,题字却还清楚,笔力刚劲,耐人寻味,百看不厌。咏春楼与漳州最大的圆土楼龙见楼的建筑特点相似,只是体量比龙见楼小,总占地面积5008平方米,土楼正面直角,后面圆形,建筑面积2620平方米。楼高12米多,分三层,墙体基部是鹅卵石,上部是生土夯成。全楼一个大门进入,36开间,正中是祠堂“敦敬堂”,以公共内院为楼中心,内分6个小门楼,自成单元,进入小门楼后,又有两个小侧门分开进入住户。公共内院、包括各单元内天井地面统一铺上花岗岩石板,大小门框都是条石砌筑,气派自与别处不同。

    楼外有一个长约20米围墙,围墙一边是书院,一边是小水池,防火蓄水之用。因为楼门对着巷路,因此在楼门相对的围墙处立有石敢当,以制巷路煞气。咏春楼前方后圆,造型独特,只是近年来楼基不断下沉,墙体已发生严重倾斜。据记载,原楼主曾萼于乾隆年间中进士,解甲归田后建起了这座楼,题写楼名者是当时的福建按察使谭尚忠。谭尚忠是清代文学家,官至吏部左侍郎,入仕前和曾萼是同窗。

    据说,谭尚忠文章略胜曾萼,但是曾萼却以忠厚好义领先科举,为官后曾萼经常接济谭尚忠,谭尚忠才得以金榜题名。后来,曾萼厌倦官场、告老还乡还是由谭尚忠帮助促成的。这座气势宏伟的土楼,见证了他们俩莫逆之交的深厚情谊。

    龙见楼:历经劫难大气依旧

    龙见楼建于康熙辛酉年(1681年),由时为康熙辛酉岁贡寿宁县教谕曾逢时倡议集资兴建,为生土圆楼,直径达80米,占地6000多平方米,楼内圆埕直径34米,面积907.7平方米,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单式圆楼体量最大的土楼,比芦溪丰作厥宁楼77米楼外径还大3米。圆楼内空间层次分明,全楼由一个大门出入,中心是一个公共活动的大内院,不设祖祠。院内偏南边有一口公用水井。设有暗道通外楼外,平时是下水道,被匪患围困时可从暗道逃出,全楼防卫构造独具特色。大门门洞全用花岗岩石建筑,门楣上设有水柜,门板特厚,异常坚固。外楼墙脚砌石,墙身夯土,往上逐层收紧,楼底墙宽2米,高三层12.6米。

    站在三层楼上依窗望远,龙见楼的大气与霸气尽收眼底。族人传说,楼墙宽得可以摆上八仙桌,四人围桌饮酒还有余地;若用一根面线围绕大楼一圈,再用这根面线煮成面食,几个后生子也吃不完。

    楼内房屋54开间,单元式设计,每个单元自成体系,有各自的出入口和楼梯上下;各单元房间布局独具一格:三落两天井,进入每单元有各自的小门楼,小天井,门厅前是会客厅,第二门进入后依次是厨房、大天井、过廊,进入第三落则是主楼,主楼门前是餐厅,门内是卧室,隔墙开有小窗。尽管只有三楼对外开窗,但是客厅、餐厅、卧室的光线都很好。二三层内环设有窄窄的走廊,门窗开则可晾晒衣服,门窗关则成环楼相通的走廊,可谓别具匠心。

    龙见楼曾历经三次劫难,其一是清同治三年武进士曾金榜招惹了太平军而被烧;其二是1927年土地革命斗争中毁于战火;最近一次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大积肥”时,有关上级领导号召大家拆墙,说是“一担土等于一担粪”,所幸大楼楼墙太硬,难于拆动,结果只拆了十几米楼墙,大楼因此得以保住。到了农村分田到户时,宽阔的院内原本铺满了鹅卵石,为了晾晒稻谷的方便全部被改建为水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