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77期>第4版
    第4版 :文化旅游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另类”父亲林语堂

    作者:◎林丽红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15-06-22
    编辑:周艺桂 点击数: 字号:

    作为一位父亲,在各自的时代里,林语堂的父亲林至诚是个“另类”,而对于林语堂的三个女儿来说,他又何尝不是个“另类”呢?

    林语堂出生在偏僻的闽南平和县坂仔镇的小乡村,对于一个要抚养8个孩子的乡村穷牧师林至诚来说,三餐温饱尚是个大难题,可是他却告诉他的孩子们世界上的名牌大学有德国的柏林大学和英国的牛津大学,他说希望有一天他的孩子能够到这些大学去念书。若干年后,他果然敢于“砸锅卖铁”,不惜卖掉祖辈留下的房产,更不惜弯下高贵的身躯向感恩于他的学生借钱,终于把几位儿子送进了当时中国最好的英文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其中林语堂更是走出国门,上了世界上与柏林大学和牛津大学一样有名的哈佛大学、莱比锡大学,并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化大师。

    林至诚的“另类”在于他敢于做同时代的人们不敢想也做不了的梦,并最终使梦想成真。我为此怀疑缔造当代创业神话的马云的那一句“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是不是受到了林至诚们的启发。

    而林语堂则是与他的父亲林至诚完全不同的另一位“另类”父亲。与他的父亲林至诚相比,林语堂从第一个孩子出生时开始,他自己就已经是一个上过国内和国外名牌大学的父亲了,彼时他的经济条件与当初他和他的兄姐求学时已经是不可同日而语。然而,与他父亲林至诚完全不同的是,他非但不全力支持和培养女儿们去上大学,反而给她们“拖后腿”,劝说女儿们不要去上大学。结果,大女儿林如斯和二女儿林太乙都选择了放弃上大学,只有小女儿林相如不仅上了大学,还成为哈佛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出版了70多种学术专著。

    相比于上大学当博士的妹妹林相如,没有选择上大学的姐姐林如斯和林太乙也丝毫不会逊色。大女儿如斯后来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工作,台北故宫馆藏的英文介绍大多出自她的手笔,她还为林语堂最著名的被称为现代版“红楼梦”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写过书评,并作为该书的序刊出。二女儿林太乙是美国著名杂志《读者文摘》中文版的总编辑23年之久,她还担任过美国耶鲁大学的中文教授;林太乙还继承了父亲林语堂的衣钵成为一名作家,在写作和传扬中华文化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她曾受联合国文教组委托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镜花缘》翻译成英文并在美国和英国出版,她的著作有传记《林语堂传》、《林家次女》等,有小说《金盘街》、《春雷春雨》、《明月几时有》、《好度有度》、《萧邦,你好》等。

    林语堂对三个女儿的教育态度可以说是无为而治,自由成长,但绝不是像当前一些家长那样,或者不管不教,放任自流,结果导致孩子走上歪道;或者娇生惯养,甘当“替身”,结果导致孩子成为生活低能儿。林语堂的家庭教育属于一种“放养”模式,同时在孩子们自由成长的过程中一路陪伴,他就像是一位尽心尽责又称职的“牧马人”,看护着家中的三匹“小野马”。在结集出版的林语堂三个女儿的日记《吾家》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三姐妹自由快乐的成长过程,而且在这成长过程中,随时都有他们的父母——林语堂夫妇的身影相陪伴。

    林语堂向来反对僵化呆板的大学教育制度,他认为社会就是最好的大学,人生就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他在反对女儿上大学的同时,不遗余力地带领她们亲自去体验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从中国到美国到欧洲各国,他带领女儿们用自己的双脚真实地去丈量这个世界;上海的城隍庙、杭州的天目山、庐山的寺庙、纽约的戏院、比利时的修道院、维苏威的火山、巴黎的艳舞场……他引导女儿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体验世界各地的秀丽风光和民俗风情,用丰富的阅历去充实她们的人生。

    而在家里,林语堂则成了不折不扣的“孩子王”,在三姐妹的心目中,父亲林语堂仿佛是个大哥,母亲才是家族的长辈。在《吾家》中,阿苔(即林如斯)写道:“父亲一空闲下来,便是孩子们的头脑,父亲喜欢游戏,他也替我想出了好几种游戏,他和我们,仿佛是一个大哥,他常常讲笑话,又喜欢开母亲的玩笑。”亚娜(即林太乙)也写道:“在有一个时期,我觉得父亲象我们一样——似个孩子。他有许多癖好,好象玩弄蜡烛呀,用各种颜色填我们的书上插图,以及其他种种玩意儿。总之,凡是平常人所有的癖好,他也有的。”在三个女儿小的时候,他最喜欢和她们玩一种滴蜡油做模型的游戏,而且乐此不疲;他和女儿们一起制造假面具马、房、屋和各种玩具,还替她们的母亲捏蜡像;他常常在夜晚和她们到花园里“探险”,欣赏在妻子廖翠凤看起来很脏他却觉得美丽的蜘蛛网……而在平时一有闲暇,他便与妻子和女儿们一起弹琴、唱歌、跳舞、做游戏,让女儿们在玩玩乐乐的同时,轻松愉快地学到许多的知识和道理。阿苔在日记里写道:“父亲对于我们的教育,很是注意。就在散步的时候,他常解释许多名词给我听,说到教书这件事,他是最有耐性的。”由此可见,林语堂对三个女儿的教育是非常用心的。二女儿林太乙在1996年出版的《林家次女》一书的开篇第一句便写道:“我在这本书里描述我充满快乐,又好玩又好笑的童年和成长的过程,以及父亲给我的不平凡的教育。”

    与此同时,他也非常注重对她们人格的培养,他认为“文章做不好没有关系,人却不能做不好。”在他的教育和影响下,三个女儿都在各自的工作领域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也受到了广泛的好评。林语堂一生爱国爱乡,他的无数文章里都饱含着对祖国中国和家乡平和坂仔的热爱和留恋,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林语堂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演讲撰文,为国内发动募捐活动。在许多人为躲避战争逃离祖国的时候,他却带着女儿从国外返回祖国。正是这种经历和父亲的影响,时年才17岁的林太乙以抗战为题材,创作并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英文小说《战潮》。《战潮》出版后颇受好评,被评论家们称为“小妞儿版的《战争与和平》。”

    在中国社会,家庭教育尤其是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普遍实行的是以母亲为主的“母教”教育模式,不过,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表明,“父教”的重要性丝毫不逊于“母教”,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足以影响孩子的整个人生。林家三姐妹在“母教”到位的情况下,“父教”也得到了非常到位有效的补充,而且,影响林家三姐妹整个人生的恰恰就是来自父亲林语堂的教育。林语堂以他“另类”的不平凡的教育造就了三位才气不平凡的女儿,也缔造了家庭教育一个“另类”的成功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