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67期>第4版
    第4版 :文化旅游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人生且行且修行

    作者:◎叶庚成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15-04-13
    编辑:周艺桂 点击数: 字号:

    老家芦溪新村村是闽南偏僻的小山村,父亲留下的老宅却是我喜欢的窝,周末一有时间便回去小住两天,那是一种惬意的生活。如约而至的春天给了山村美丽的江南风韵,早晨起来,柚花的芳香弥漫着整个村庄,山光,水色,鸡鸣,狗叫,鸟语,碧绿的菜畦,墨绿的柚园,都在曼妙的晨光里浮动。

    喝早茶吧,于是约了两个邻居的村民,煮水,泡茶。几分钟过后,揭盖,紫砂壶里冒出缕缕热气,时光便在宁静的晨光里氤氲出它的芬芳。打开房门,走进庭院,一边欣赏田野里的美景,一边细细品味杯中的芳茗。杯中的茶水,胸中的心情与山村的景色融为一体。壶中乾坤大,杯里日月长,分不出哪是身外世界,哪是心内世界。树影、房舍、奔跑的小狗、浇菜的村妇,三月朝阳的柔光,给静谧的田野带来鲜活的生命力。对面邻居老叶说,他不大懂茶也不怎么会泡茶,自然就没什么感觉。其实,懂不懂茶并不重要,千利休禅师说“需知茶道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喝茶就这么简单,拿起,然后放下,至多再想得开、想得远点。而人生,看起来繁杂的一切,其实又何尝不是这么简单?有些事何必纠结于心?有些人何必纠缠不清?很多时候,看淡一些,看轻一些,懂得沉浮与举放,沉时坦然,浮时淡然,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自有人会记得你是如何的真香满溢。

    人生是一场修行,且行且珍惜,且行且悟。每日里参禅论道,清心寡欲,简朴生活,乐在其中。如何才能“活在当下”,获得“幸福人生”,儒释道的回答是“拿得起、放得下、看得开”。儒家:勇猛精进,敢担当,故而拿得起;佛家:洞悉生死,明无常,故而放得下;道家:清静无为,常知足,故而看得开。

    其实,早在明朝,圣哲王阳明创立的阳明心学就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这些观点精髓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年来中国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王阳明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对于儒、释、道的人生境界,王阳明是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他认为,儒学、佛教、道教之间的关系,如同一棵树当中树干与枝叶的关系,佛教、道教为枝叶,儒家为树干,强调儒学、佛教、道教本质上相同。

    王阳明34岁那年,因为上疏为忠臣戴铣、薄彦微二人申辩,结果遭到宦官刘瑾残害,被“廷杖四十”,奄奄一息,投入锦衣卫监狱,遭受了莫大的屈辱。在这样的政治磨难中,王阳明仍未丧失做圣人的信念。“我心良匪石,胡为欣戚动”,体现了坚定的意志,他的这种心境,不是像回转的石头那样随便转动改变。王阳明蒙冤被贬贵州龙场,贫病交加,面对这种悲惨的处境,尽管身心遭受摧残,他仍以尧舜为榜样,平静面对。他在《初至龙场无所止结草庵居之》一诗中写道:“草庵不及肩,旅倦体方适,开棘自成篱,土阶漫无级-----尽醉不知夕,缅怀黄唐化,略称矛茨迹。”战功赫赫却反遭诬陷,委屈之极,仍未动摇信心,而且心胸开阔,泰然处之,体现了他置个人荣辱得失于度外,忠国爱民、利济苍生、追求真理的人生情怀。在遭朝廷弃用的6年里,王阳明心无二用,专事讲学,聚天下英才而教之,王学门生弟子,遍布天下。“富贵犹尘沙,浮名亦飞絮,嗟我二、三子,吾道有真趣,胡不携书来,茅堂好同住。”在他看来,功名富贵就像空中的浮尘,纷飞的柳絮一样,是漂忽不定的。这里的条件虽然艰苦,但对于圣人之道的讲习与探讨中,却有真正的趣味和快乐,这是何等平静恬淡的胸怀。晚年,他在《中秋》一诗中写道:“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袒露了他清白一生的襟怀。

    王阳明有着强烈的人格魅力,无论是通衢还是角落,他每到一地,必引起轰动,授课时连过道和门窗外都挤满了人群。在他人生飞黄腾达之时,他仍不忘底层和朋友,与村里的老翁爬林间小丘,一同喝酒;与朋友常常外出游览,在大自然中,寻幽探胜。“桃源在何许?西峰最深处,不用问鱼人,沿溪踏花去。”那种返璞归真,乐而忘返的情怀跃然纸上。入世则兼济天下,出世则独善其身。历经磨难的王阳明养成了宽容、谦逊、低调的性格,没有知识分子中常有的偏激和恃才傲物。朝廷需要的时候,他就挺身而出,被朝廷弃用就做起学问,王阳明达到了古代文人的最高境界。

    诚然,我们不是圣人,没有那么高的境界。但只要我们懂得“拿得起、放得下、看得开”的道理,不是圣人又何妨?

    对面邻居老叶家道中落,老年丧失两子婿,脸上的皱纹和无光的眼神,可看出其生活的不如意。茶一杯一杯地喝,白芽奇兰的茗香在老屋中弥漫,兴致之极,老叶提出自己想试泡一壶茶,其实,茶人就两种姿势:拿起、放下;茶不过也只有两种姿态:沉、浮。沉浮时方能氤氲出茶叶清香,举放间方能凸显出茶人风姿,懂得沉浮与举放的时机则成就茶艺。不同的茶,有不同的味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故事;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心境;但拿起放下看开,是一样的,禅境是一样的。此时,我铺开宣纸,开始写字,禅味、茶味皆入字中,只觉神清气爽,超然物外,整个身心都充满了正能量。茶道亦是人道,喝的是生活的苦与甜,品的是生命的平等和感悟。好茶多是久经考验而成,人生境界亦是久经磨练的弥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