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67期>第4版
    第4版 :文化旅游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福建普通话

    作者:◎张少华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15-04-13
    编辑:周艺桂 点击数: 字号:

    看了30年春晚,总有“别人家事儿”的感觉,今年的春晚却有点儿不同,感觉较为亲切,只因一个“福建味儿”特浓的小品《小棉袄》。《小棉袄》讲述一位老父亲春节期间卖棉袄时,阴差阳错地将卖棉袄与嫁女儿扯上张冠李戴关系,由此上演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喜剧故事。其中一段对白堪称经典:“我是南方楞(人)。”“南方什么地儿?”“您猜。”“我哪猜得着!”“H打头。”“H打头?——湖北?”“错!”“湖南?”“错!”“海南?!”“错!”“那是什么地方啊!?”“湖-建(福-建)!”“哈哈……那你们的省会是不是湖-州(福-州)?!”“灰常(非常)正确!”“人家汉语拼音学的,太声东击西了!”

    的确,许多福建人的声母发音语系里N、L不辨,F、H难分,以至于将“南方人”读成“南方楞”,将“福建”读成“湖建”。而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在春晚舞台上拿福建口音制造笑料之举,因认知不同、理解各异,或褒或贬,莫衷一是,甚至有网友说此举是在“黑”福建人。作为土生土长的福建人,我对此举则持点赞态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普通话携带浓重福建口音本是一种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生活于八闽语系族群难以克服的言语习惯,除非八闽人长期远离八闽语系。诚如北方人惊异于粤语的重音、洋人惊异于国语的佶屈聱牙一样,八闽语系外人士惊异于携浓重福建口音的普通话,纯属稀闻生奇,无关雅俗优劣。由此而言,春晚舞台上拿福建口音制造笑料实属无关褒贬意指的艺术创新,而遍览《小棉袄》,根本找不到带有地域性歧视的只言片语,这怎么能说是“黑”福建人?

    况且,凡事皆有两面性。在当今自媒体时代,任何一个细小的事件甚至是露丑事件,一旦放到新闻媒体或互联网里任由公众肆意传阅和炒作,都可能在放大效应作用下收获事半功倍的知名度宣传效果,这从众多影视明星敢于公开亮丑或敢于公然展示令凡俗所不容的“大尺度行为”亦可见一斑。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小棉袄》非但没有“黑”福建人,还给笑点原本不多的福建省带来“搭车免费”的知名度扩大化宣传,何乐而不为!

    虽然,《小棉袄》调侃“福建普通话”显见夸大其词和以偏概全,却也瑕不掩瑜,足以给观众带来喜剧最大化效果,因为,喜剧的本色之一就是适度夸大与合理夸张。其实,普通话说得好的福建人不乏其人,可俗话说得好,台上一出戏,台下两样情,《小棉袄》一经播出,即刻在八闽语系族群中出现一种有趣的现象:有人觉得幽默搞笑,有人觉得笑点不多,以至于兄弟姐妹或夫妻子侄之间为着小品中的一个笑点幽默搞笑与否而各说各话,甚至争得面红耳赤。显然,这种现象实属正常,其中原因不难理解,觉得幽默搞笑者属普通话说得较为标准的福建人,觉得笑点不多者属普通话说得不标准甚至很不标准的福建人,前者因普通话说得好,对“福建普通话”的方言腔感知甚是敏感,后者因普通话说得不好,对“福建普通话”的方言腔感知则凸显迟钝,前者对幽默搞笑的体味必然比后者强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