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63期>第4版
    第4版 :文化旅游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平和林语堂故居

    作者:◎黄荣才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15-03-16
    编辑:周艺桂 点击数: 字号:

    林语堂故居位于离平和县县城15公里的宝南小学校园一隅。这里原来是坂仔礼拜堂,坂仔旧礼拜堂建于19世纪80年代末至20世纪初,为园林式建筑。园中有大小礼拜堂各一座,又有牧师楼、圣经楼、执事房等附属建筑。园中屋宇相连,曲径通幽,既有西洋建筑的特色,又兼中国庭园之美,可惜这些建筑大多已经拆毁,只剩下林语堂出生地小阁楼。

    林语堂故居主体工程根据现存的风格,参照各种资料及老人回忆叙述,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保持原有的风格于2006年重修。重修后的林语堂故居主体是“同”字型瓦木结构的平房,前间右边还有一间长条形的房间,像主体房间的耳朵一般,也是瓦木结构平房,并且和前间相通,形成一个整体,这是当年林语堂一家的厨房。主体后间有个小小的阁楼,阁楼后墙有个小小的窗口,当年幼年的林语堂经常从这扇窗口往外张望对面的青山。阁楼上摆放着床、衣橱等,那床既有东方的雕刻,也有西方文化的因素,即在床后栏挡板镶嵌镜子。厨房的背后有一口水井,井台是鹅卵石砌就的,水井旁边有间小小的教室,这是当年林语堂就读的铭新小学教室,铭新小学是1900年由林语堂的父亲林至诚创办的,专门为教会子弟提供就学的地方。学校创办后,六岁的林语堂就在这里接受启蒙教育,直到10岁离开平和到厦门求学。如今教室里还有当年的讲台桌。铭新小学到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和当时的官办小学宝野小学合并成为今天的宝南小学。

    在林语堂故居内陈列了林语堂先生的部分著作、他各个时期的照片、书法名家为林语堂故居创作的作品和林语堂童年时代的餐桌、竹扒、米桶、蓑衣、斗笠等生产、生活用品。站在故居的门口,可以看到林语堂笔下多次深情描述的十尖山与石缺山。在故居20米外,就是林语堂作品里写到的西溪。

    在简朴、古典的林语堂故居旁边,与林语堂故居相应成彰的是颇有西洋风格的林语堂文学馆。文学馆分两层,占地180平方米,建筑面积360平方米,文学馆一楼是音像室和管理人员办公场所。游客可以在音像室欣赏到《林语堂——从这里走向世界》等碟片。走进一楼通道,托着烟斗的林语堂半身塑像在这里闪烁睿智的光芒。通道左边,林语堂的文章《我的家乡》以简洁的文字喷涌大师浓郁的家乡情怀,右边是《四十自叙》“我本龙溪村家子,环山接天号东湖,十尖石起时入梦,为学养性全在兹”,流淌着坂仔作为林语堂生命源头的丰富信息。二楼展厅面积103平方米,分为山乡孩子,和乐童年;文学大师,文化巨匠;魂牵祖国,梦绕家乡;誉满环球、名垂青史四个部分,展示了世界文化大师林语堂的成就和他与故乡平和坂仔各种各样的联系,解读从坂仔走向世界的林语堂的家乡情缘。在二楼研究室,国学大师季羡林为林语堂文学馆题写的馆名、韩天衡留下的墨宝还有徐悲鸿、齐白石惠赠林语堂的墨宝,以及林语堂女儿林相如、林太乙夫婿黎明捐赠的图书一起吐纳着书香墨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