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59期>第4版
    第4版 :文化旅游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圩日的守望

    作者:◎叶庚成 文/图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15-02-16
    编辑:周艺桂 点击数: 字号:

    芦溪溪从芦溪镇的集市中间穿越而过,几座大小桥梁的连接,土楼的矗立和老榕树的映衬,可说得上是美丽的闽南小镇。

    大年十九,芦溪的圩日已热闹极啦。漫步圩场,仿佛走进了“清明上河图”。远近的乡民商人,不约而同,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车水马龙,圩内贸易、约定俗成、分门别类、摆设井然有序,应有尽有。铲刀磨剪、编织竹器、修制农具等古老行业在圩日出现。箩筐水桶、草袋竹篮等传统商品在圩日交易。咸菜、红酒、晒烟、梨坑糯米酒、菜头粿、软条面、梆子粿、豆子花、生仁花等地方风味美食在圩日随处可见。官真花、灵芝菇、观音对、巴戟、狗尾呆等山货炖品更让人青睐。赶集的人数最少也近万,场面非常壮观。不少城里人也驾车,扶老携幼,到圩场领略圩日奇观,增加了圩日文化氛围,芦溪成了闻名远近的规模不小的集中商品交易场所。

    芦溪有集市(圩日)较早可追溯到唐朝,当时,为保障漳州初创时期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经济复兴、促进商贸流通和市场繁荣,开漳圣王陈元光决定在四境建立行台和堡所,其中,一处设在新安里大峰山(今平和县大溪镇),往西直到太平岭(今诏安县太平镇),向北一直延伸到清宁里卢溪堡(今平和县芦溪镇);四境行台和堡所建立后,陈元光不仅分别部署兵力戍守,还“四时巡逻,躬行以察”,“教诲捍御”,或派部将巡查戍守。可见,当时芦溪已相当安定并有了集市。到明朝时,王阳明在芦溪设立漳汀巡检司更保障了芦溪的安定稳定,集市得以进一步的发展。而真正的圩到了清朝才有了规模,芦溪圩原有一条宽3米的河卵石路面街道,据清康熙《平和县志》载:“光绪十八年(1892)作为两省5县交易点的枋头坂圩(现芦溪圩),搭起竹寮200间,分3列(猪市、赌场、什货各据一列),作为交易场所。”民国26年,街道两侧扩建两层土木结构的骑楼式商店34间(次年又建20间),这时的芦溪圩已很繁华,特别是东槐村陈三香兄弟创办的顺成烟庄和三井洋行和胜美公司都在这里设立分栈,收购烟叶运往日本和东南亚,成为当时平和集市的亮点。如今的芦溪圩已形成了“士”字形的配套齐全的新型农村街道。

    芦溪圩日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自古繁华如今。芦溪镇与南靖县、永定县接壤,与广东省的大埔县、饶平县距离甚近,交通便利。这个独特的地理环境,使芦溪圩日的供求关系网几乎兼容了这个两省5县交会地带所有产品和人群。芦溪圩圩期,从年初的头圩到尾圩,隔五天一圩日,逢四、九就圩,一年到头不断。很多批发生意都要以这里为桥梁走出大市场,圩日买卖囊括这个交汇处的各类产品,互通有无,调剂余缺。来这里做买卖的“赶圩人”,虽然来自不同的辖区,但语言相通,笑脸相迎,诚信交易。拉着特色产品前来的人,想趁着圩日得个好价钱;提着货篮前来淘好货的人,想趁着圩日赚个物美价廉。这个自古繁华、兼容八方的集市,造就了一批批当地生意人,把这繁华延伸到5县的每一个角落。

    芦溪圩的繁华在不断地上演,而我的圩日总是在守望中充满期待。

    我的家距离芦溪圩有4公里,在当时的艰苦日子里,我相信家住农村的每个孩子都是十分期盼圩日的,期盼父母去赶集带回一些吃的东西解解馋。但是,大人们并非每个圩日都去赶集,要有买有卖才会去。那时的我,总是盼望父母圩日去赶集,好给我们兄妹8人买些吃的,哪怕很少,我们都会欢呼雀跃。在我的记忆中,我们的父母每次都没有让我们失望过。有几次,父母去赶集回来晚了些,心中甚是猴急,于是纷纷前往村里的大桥头接候他们。途中遇着乡亲便问:“看到我父母么?走到哪里了?……”回家的父母带回的一大包的东西,很快就被我们这些“吃货”一扫而光,父母高兴,我们也惬意。

    读小学的时候,“芦溪圩吃炒面”成了我最美好的期待,一到周末有圩日,便用尽办法,吵着要跟父亲“赶圩”,无奈的父亲只好带着我到芦溪圩,在热闹非凡的芦溪面店,吃一碗五角钱的清汤香面,瞧瞧听听,感受一番热热嚷嚷的气氛,然后,父亲又带我到书店买了一本我喜爱的小人书,这份心驰神往,谁体会得到?

    上初中了,每天都要走路4公里到芦溪中学,芦溪圩是必定要经过的地方。一到中午没作业的时候,我总是到圩里逛逛,电影院、录像厅、租书店是我最爱的去处。到这些地方可要花钱,每次向父母要那肯定不行,于是在周末经常跟着大哥上山扛木材卖,跟三姐挑着母亲烧的木炭到芦溪圩卖,我把这些赚来的钱用来看电影、录像,买书租书。三年的坚持,大小本书三大箱,影像故事不知看过有多少,很多的文化似乎早已植入我的骨子里。

    初中毕业后,我到外地求学、工作,这时候的芦溪圩对我而言只不过是每次回乡时的匆匆过客,来不及漫步和品读,如今真要去触摸它、品读它,我有些为难。徜徉在这个美丽小镇的温柔时光,我惊叹当地群众运作市场所创造出来的财富,更折服芦溪圩两位安贫乐道、传承文化的雕刻师汪冠玉和叶源水,他们让这繁华的圩日多了几许亮丽和厚重。如今,芦溪圩所在的村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圩边的绳武楼是“国保”,这个边贸小镇的旅游业正悄然兴起。此时的群众期待芦溪圩能名扬天下,而我守望的是更多的“汪冠玉”、“叶源水”出现,满圩充满文化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