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513期>第4版
    第4版 :五江之源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平和的高度

    作者:⊙张强福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23-12-11
    编辑:周忻昊 点击数: 字号:

    上杭与平和可谓是有缘的,此缘多重,有文学之缘,有王阳明之缘,也有革命友谊之缘。

    今年六月,在盈盈的汀水之滨,平和与上杭两地作协文友们相聚,约定了蜜柚丰收之季,以文学的名义来场说走就走的平和之行。

    于是,在柚香漫山的冬日,抵达“中国柚都”平和。

    平和是世界文化大师林语堂的家乡。他曾在《我的家乡》一文中写道,“我是漳州府平和县人,是一个十足的乡下人。”简单一句,道出他浓浓乡情,平和即故乡,这已是个不争的事实。

    林语堂先生是世界知名的文学家、学者、翻译家,也是著名的语言学家、发明家,是“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大师。1895年10月,林语堂出生在平和坂仔一个基督教家庭,从小接受西方教育,聪慧顽皮,承续了其“无可救药的乐观派”父亲的特质基因,其写作风格形成了幽默性灵、平和闲适的精神境界。

    在板仔镇的花溪边上,一群牛涉水而行,我仿佛看到那个调皮的小林语堂骑牛的情景,也看到早早剪了长辫子可爱模样的他。这条溪给了他美好的童年记忆,也为其未来成为世界文化大师奠定了基础,也给了我们无尽的遐想。

    站在林语堂故居前,那株菩提树茁壮擎天依然生机盎然。我们在树下拉起横幅,围座畅谈“平和·上杭两地作协文学创作”。文化巨匠的故居仿佛仍储蓄了雄厚的能量,任我们随时汲取,源源不断。作为文学爱好者,身处大师曾经生活的地方,却感觉自己的写作能力是多么微弱。纵观林语堂的一生,学贯中西,有情有义,明智纯粹,手上常握着大烟斗,一副“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的幽默大师模样。这位大师的文化造诣为平和烙上世界级的印记,成就了平和一种特别的世界高度。

    在上杭,土楼是客家人常居房屋,客家先民几次南迁,每到一处,择依山傍水处建成土楼或围屋,族人群聚而居而作。而在永定、平和、南靖等地先民建设的圆土楼居多,如今统称为福建土楼。

    平和的土楼原有一千多座,多种原因导致目前仅存四百多座。平和的土楼形状多样,圆形、方形、马蹄形、八角形、猪腰形、风车形、不规则形,不一而足。最有名的莫过于芦溪镇的绳武楼。始建于清道光年的绳武楼取自《诗经·大雅·下武》“昭兹来许,绳其祖武。”意思为踏着祖先的足迹继续前进,继承祖业。它是世界遗产福建土楼中最精致的楼。

    走进绳武楼,我被其丰富的泥塑、石雕、木雕和壁画震惊了。仅有的二十四个开间,处处可见石雕、木雕、泥塑、壁画等,富丽精工,精美绝伦。其中,仅木雕就有六百四十六处,无一雷同,散见于屏风、壁橱、门窗、梯手上,既有人物花草、文字对联,又有飞禽走兽、诗画结合,动静相宜,被专家称为“木雕博物馆”,赢得了全球文化遗产基金会的青睐。其艺术价值之高,已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我也深深为楼主人热爱生活的一种态度所折服。

    而在芦溪镇丰头坂村,我们穿过雕花石板甬道,站在丰作厥宁楼正中央,环视土楼,为之气势震撼。尤其是看到高耸的楼层,火烧后的赤红残垣,像是站在古罗马广场,摄人心魄。这是平和三大土楼之一,是世界上最早上邮票的土楼。它是一座巨无霸,楼径77米,72个单元288间房。这里曾经同时住着叶氏家族六百余人,规模程度可见一斑。

    平和先民的聪明才智在这些土楼中充分展现,这是一场关于大迁徙大繁衍的历程,它谱写了人类发展的某种进阶壮举,凝固着一段人类历史的发展高度。这在上杭,我也在自己族人创造的土楼遗存中分明有同感。

    上杭与平和历史上早已结缘,此次平和之行,算是当下的续缘。

    上杭、平和两地都是王阳明龙场悟道后实践心学的重要地。明正德十二年(1517)春,王阳明率兵平漳南民乱,曾驻军上杭,其间,有建造浮桥、为民祈雨等爱民之举。之后,分别于正德十二年(1517)五月和正德十三年(1518)十月,两度向朝廷上疏奏请添设平和县,被誉为“平和县父”,意义非凡。

    这种历史奇缘,让我对平和更加好奇也更加好感。尤其是在长乐乡。

    在平和长乐乡,我惊喜地发现了自己的两位老乡曾在此处打游击。一位是革命前辈张全福。他于1912年出生在我老家溪口镇的白石笏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在1929年参加了溪口农民暴动。1938年,闽西南红军游击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北上抗日后,他来到闽粤边平和县长乐村,领导群众开展革命斗争。他关心群众,对贫苦农民体贴入微,群众称赞他办事最公道,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处处得到人民群众的保护。想想在那个艰苦的战争年代,若没有牢固的群众基础,革命是无法成功的。

    另一位是罗炳钦,他于1911年11月出生在溪口镇石铭村。他在杭、永一代坚持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期间在长乐乡与张全福等并肩作战。新中国成立后,罗炳钦历任龙岩专署专员、地委书记、省政协副主席等职。

    长乐乡是打响“八闽革命第一枪”的地方,像张全福、罗炳钦那样奋战在长乐乡的上杭人还有伍洪祥、王直、刘永生等一大批革命前辈。

    虽然他们并不能成为三平祖师公那样的“神”,但永远是人民心中的英雄。

    在平和,闽南著名的千年古刹三平寺是绕不开的景点。关于它的描述有太多,现场观看体验也非常丰富,在此不赘述。

    但在寺里让我记住了一句话,“为什么一个和尚,能够‘从人到神’,成为百姓供奉的‘神’呢?就在于心里装着百姓、为民造福。我们要像三平祖师公那样一心为民,成为百姓心中的‘神’。”

    这是“从人到神”的深邃哲理,就是一种民生高度。

    无论是一代大儒王阳明、一生为民做了无数好事的三平祖师公、救苦救难的女海神妈祖,抑或是像张全福那样的革命先烈、人民至上的谷文昌,都是有为民担当的精神,护百姓周全。

    只有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利益举过头顶,为民担当,人民就拥护他,人民就爱戴他。为官一方,以民为贵,这也是为官的一种高度。虽不求都成为百姓心中的“神”,但须对得起初心,对得起衣食父母给予的一箪一食。

    平和县是“中国柚都、世界柚乡”,全县蜜柚种植面积近百万亩,家家户户种柚子,小果果成为致富“大元宝”,同时,平和还是白芽奇兰茶的主产地,全县种植六万余亩。走在平和,深切感觉到,富在民间。作为农业大县,当地专心主导产业,探索新路,稳健发展,惠泽民生,实乃大幸。

    “行旅世界,心归平和”,愿平和的发展走过高原,登上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