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509期>第4版
    第4版 :五江之源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乌窠山的回响

    作者:⊙林丽红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23-11-13
    编辑:周忻昊 点击数: 字号:

    人的一生中总要攀爬过几座山的。

    乌窠山是长乐乡乐北村的一座山,位于闽粤交界处,南邻广东大埔县,东邻永定区。在全域环山的平和县,它并不起眼,甚至很难从地图上找到它。不过在平和甚至福建革命史上,它却是有着厚重的份量。从土地革命战争开始,这里就是红军游击队的重要活动区域,是坚固的革命根据地。乌窠山因为一段红色历史而留了名,被记住了。

    站在乌窠山的山坡上,放眼望去,四面环山,满眼林木苍苍,山脚下的河流是韩江水系的上游。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这条水系的上下游革命形势如火如荼,遥相呼应。1927年9月下旬,为掩护南昌起义主力部队,朱德率领部分起义军在三河坝与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队激战三昼夜。这一战,奠定了朱总司令的一世威名。开国上将萧克评价说:“没有三河坝战役,就没有井冈山会师。”

    10月上旬,为保存革命力量,朱德率部越过闽粤交界的柏嵩关,进入平和,先后途径九峰、芦溪、长乐、秀峰等地,历时5天4夜。在平和期间,部队得到了休整和给养,沿途播撒革命火种,向平和县委传达了“八七会议”精神,为次年3月8日在长乐发起“平和暴动”指明了斗争的方向。为此,朱德入闽途经平和的历史贡献也应该留下一笔。

    站在乌窠山上,眼前矗立着一排石头屋子,屋门挂一牌子,写有“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电台旧址”(简称南委电台旧址),隐身在山坳密林深处。1940年10月,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成立了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并建立无线电台,刘永生负责保卫安全工作。1941年2月,南委电台从广东大埔转移到闽粤边界的长乐下村乌窠山。从此,深藏于乌窠山密林深处的南委电台,就这样架起了延安与华南五省的空中桥梁,把党中央的指示传达到华南各省抗日反顽斗争一线。1942年6月,蒋介石集团制造了继“皖南事件”后的又一起破坏团结抗日、迫害共产党的“南委事件”。此后,南委机关撤销,南委电台停止工作。

    那真是血雨腥风、硝烟弥漫的岁月。外部,抗日战争形势十分严峻;内部,国民党顽固派不顾国家安危大局不断搞破坏。那又如何,革命者以坚定的革命信仰安身立命,哪怕“雄关漫道真如铁”,依然能够“迈步从头越”!

    在乌窠山南委电台旧址不远处,有一处别有洞天的小山洞,石壁外侧刻有“将军洞”三个红色大字。它告诉来访者,曾有将军在这洞里居住过。“南委事件”后,为执行中央“疏散隐蔽,埋藏生产,等待时机”的指示,南委特派员李碧山决定由刘永生任队长,把电台人员组织成一支小队伍,分散隐蔽在乌窠山及附近长乐各村,办酒精厂、樟油厂,开荒种地、养猪、养牛,在树林里开办地下兵工厂。自1942年至1944年夏间,刘永生、黄月英夫妇就居住在此山洞中。新中国成立后,刘永生被授予少将军衔,此后,乌窠山这个无名山洞有了一个名字——“将军洞”。

    刘永生将军和众多在平和战斗过的革命先辈一样,对平和革命老区有着深厚感情,他们亲切地称平和为“革命的老家”。军民鱼水情深,源于相连着的心。1935年,闽西南红九团小分队准备转移到永定与刘永生部队会合,抵达芦溪漳汀河时,前面过河的木桥已被洪水冲毁,后面追兵穷追不舍。危急时刻,老区人民果断下水,用肩膀搭桥,护送部队官兵安全过河。1959年,在刘永生将军的关怀下,横跨漳汀河两岸的大桥建成,当地村民称之为“红军桥”。1967年3月,刘永生将军曾给平和老区回信:“我人在福州,心在山区、老区,经常想念你们……”

    还是在乌窠山一带,1945年2月13日,闽粤赣中心县委领导人李碧山在兔子窠山寮宣告,成立抗日游击支队韩江纵队,后又相继改名为抗日游击队韩江纵队第九支队、抗日游击队韩江纵队长胜支队。随后,在下村再度设立无线电台,继续领导闽粤赣边区革命根据地人民开展抗日反顽斗争。直到迎来抗战胜利,迎来平和解放,迎来新中国成立。

    时隔多年,硝烟散尽,山河安宁,斯人离去,记忆永存。乌窠山深处回响着深情的呼唤:岁月无疆,英雄永在,丰碑不朽,这里永远是你们“革命的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