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483期>第4版
    第4版 :五江之源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温暖的小煤炉

    作者:⊙林秀艺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23-05-15
    编辑:周忻昊 点击数: 字号:

    在记忆的深处,总有一座温暖的小煤炉。

    童年和少年时代的家,在闽南乡下的一座圆形土楼里,家家户户门口都有一只小煤炉。煤炉外壳为黑褐色铁桶,里面灌注水泥材质,中间留有一个十几公分大小的孔洞,孔洞呈圆柱状到底部再90度延伸出来一圆形出口,用铁盖子控制火候。一个小煤炉就像一个小小的灶台,孔洞内一般放置4个煤球刚好到煤炉顶部,煤炉上放置大铁锅,每天烧水、做饭、炒菜,基本就靠它了。

    那时候乡下除了电灯和后来添置的十四寸黑白电视机,就没有其他电器。日常的烧水做饭炒菜就要依靠土灶柴火和摆在门口的那只小煤炉。那时候村里有人专门在做煤球买卖,但父母为了节约,家里的煤球都是自制的。首先要选太阳高照的天气,还要有一个做煤球的场地。记得父母每隔几个月就买回一堆煤灰,在晒谷场往煤灰里添加水。用锄头、铁锹搅拌好煤泥均匀的粘度,然后用做煤的模具用力砸下,模具上端的铁杆一拉一放,一个圆柱形煤球就做成了。煤球一个个整齐地摆放在晒谷场上,晒干就可以收起来,叠成一摞摞放在墙角备用。每次做煤球,我们几个小孩也不闲着,有的拿锄头,有的拿铁锹,帮忙搅拌煤灰。有时候也恶作剧,彼此弄得满脸满手黑乎乎的,然后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打闹追逐的嬉笑声,传出去很远很远。

    温暖的记忆从清晨开始,随着清晨的阳光投射进圆圆的土楼里,从木窗花格子间筛漏进来,温柔的落在床前。阿嬷轻轻地拍我“还不起床,上学要迟到了”,我这才不情愿地爬起来。记忆中的冬天是令人生厌的,冷飕飕的寒风在被窝外飘荡,我缩手缩脚地拿过衣服,发现衣服竟然都是热乎乎的,原来是阿嬷把我的衣服放在小煤炉的大铁锅盖上焐热了再拿给我穿。每次这样,母亲总笑着说我:“你呀,睡这么迟,没起来帮忙干活,你阿嬷还每次把衣服给你焐热了,太宠你了这是!”不过,母亲说归说,她也和阿嬷一样,让我每次套上热乎乎的毛衣和外套,心里一下子就感觉暖和起来,冷冰冰的冬天似乎也没有那么可怕了。

    用大铁锅里的热水刷牙洗脸,再吃过早餐,就一溜烟地往学校赶。路上要经过一个小型的机械厂,专门用来伐木头,每天轰隆隆的响声,一棵棵树木被拉进去,再拉出来时已经是各种各样的木料半成品。记得家里还没有小煤炉的时候,我每天放学后都要来机械厂捡木料残渣,带回家里用于烧火做饭,每次累得气喘吁吁的。自从家里添置了小煤炉,到木料厂捡柴火这项体力活就几乎不必了。每次放学回到家,小煤炉上的大铁锅里常蒸有馒头、地瓜、芋头之类的食物让我们兄弟姐妹先解解馋。尤其是寒冬腊月,一放学就能吃上热乎乎的食物,饥肠辘辘的肚子一下子就暖和了。心里的满足感,就像那只慵懒舒适躺在小煤炉旁边的小猫咪一样,特别地温暖。

    晚上,一家人从小煤炉的大铁锅里轮流打出一桶桶热水,擦身洗澡也挺方便。那个年代,没有现在拥有的热水器之类的东西,每天洗澡的热水都要靠门口这只小小的煤炉子。记忆中,我们四个小孩子一人一个晚上轮流给阿嬷端上半脸盆洗脚水让她泡脚,这个规矩是父亲定下的。父亲说,阿嬷三十几岁就守寡,只有他一个孩子,几十年如一日辛苦操劳都是为了我们这个家庭,好好孝敬她,才能对得起她对小辈们的好。阿嬷每次把脚放进热水盆里,总是先摸一下我的小脑勺,说“真乖”,然后舒坦地伸直了小腿,笑眯眯地泡上半小时。厨房里温暖的小灯泡,映照在阿嬷慈祥的脸上,那种温暖的画面,刻在了我的心里。

    小煤炉,在现代城市里几乎销声匿迹,但对它的记忆却如此清晰。每次想起,感觉土楼老家那些曾经温暖无比的生活场景,依然历历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