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463期>第4版
    第4版 :五江之源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平和“花山溪”地名由来探析

    作者:⊙黄武疆 文/供图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22-12-26
    编辑:周忻昊 点击数: 字号:

    平和县地处闽粤边区,乃广东莲花峰余脉与福建博平岭山脉南端交汇处,地貌、地形较为复杂,西北部多为中低山地,东南部多为河谷平原和山间盆地。境内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四季常青,水系资源丰富。清道光《平和县志》载:“和去海颇远,山谷之间,溪流最多。”河流集雨面积3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37条,其中集雨面积10平方公里-100平方公里的河流69条,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9条,被称作“五江之源”,主要河流有九龙江水系的花山溪,韩江水系的芦溪、九峰溪,九龙江南溪、漳浦鹿溪、云霄漳江、诏安东溪皆发源于平和。

    花山溪系九龙江西溪支流之一,发源于双尖山东北部,从北向南流经霞寨、国强,再折向东北流经坂仔、小溪、山格,汇合南胜溪、枫埔溪和高磜溪,过洪濑口、向北经南靖县汇入九龙江西溪,是全县最主要河流。历史上,南胜、坂仔可由花山溪通航往漳州。至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部分河道淤塞已不能通航。

    关于“花山溪”地名由来,询问了本土各界人士,几乎无人知晓,也少有人去探究。大多数人会顾名思义,花山溪流域的源头、山涧应该是山花烂漫,处处飘溢着花的芳香,这样理解方式也没问题,但以此思维,全世界至少有一万条大小溪流可以命名为“花山溪”,当然全国还是有一些地方叫“花山溪”或“花溪”的地名。

    带着这个问题,笔者查阅了相关的史志文献。根据清道光《平和县志》所记载:“南胜溪源出矾山,东流达于溪口。”“高坑溪,双髻娘山发源,由大坪、岩岭、下寨至坂仔,会南胜之水以趋府城。”“琯溪水自高山流来,出于双溪。”“高磜溪,流至山格,与琯水合。”“马溪,在琯溪下流,相去十里。”“溪口,二水合流。左自大坪,右自南胜,合于西山,流出府城以入海。”上述词条是花山溪各干支流的旧称,皆无出现与“花山溪”相关的字眼。再看林语堂文章:“影响我最深的,一是我的父亲;二是我的二姐;三是漳州西溪的山水。最深的还是西溪的山水。”林语堂笔下的“西溪”就是“花山溪”,可见当时还未出现此名。根据以上资料考证,“花山溪”应是新中国成立后,甚至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命名的。

    那么,“花山溪”名称是如何来的?一次偶然机会,看到南胜龙心有座土楼叫“宁胜楼”,当地黄氏族人俗称“花仔楼”,旁边有黄氏先祖创办的“花溪学堂”,据传是黄道周儿时曾在此读书。此时茅塞顿开,“花山溪”一名源于此。《龙潭黄氏族谱》记载,先祖于元末(1321-1340年)自琯溪前来开基,经过100多年(明朝中期)发展,建造宁胜楼,与此同时创办“花溪学堂”。那么宁胜楼为何称为“花仔楼”、楼前溪流为何叫“花溪”?原来这与400多年前的制瓷产业有很大关系,当时龙潭一带是出口西洋青花瓷制造的核心区,延伸至周边的田坑、欧寮、五寨,形成了“十里窑场”。由制造青花瓷获得丰厚利润的黄氏族人建造起宏伟的宁胜楼,当时人们称青花瓷为“花仔瓷”,因瓷而兴的宁胜楼被称作“花仔楼”,而运输瓷器的溪道称为“花仔溪”(平和话:huê1-a-khe),连读音为“花溪”(huê1-khe)。

    据南胜龙潭黄连德先生介绍: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年仅8岁的黄道周随其父到龙潭“花溪学堂”读书。少年的道周气宇不凡,聪明伶俐,勤奋好学,深得塾师的喜爱。在龙潭民间流传着一段佳话:有一天塾师出一上联要学生对下联,塾师上联:“相思湖畔相思树,相思树上相思鸟”,同窗们对不上,黄道周想了想对出下联道:“花仔楼前花仔溪,花仔溪中花仔鱼”。令塾师称赞不已,同窗也佩服至极。老师料定此子日后必有大作为,果然,后来的黄道周成为“闽海才子”“明朝大儒”“一代完人”。

    以上传说既了解到黄道周与平和的渊源,也说明了“花溪”地名至少在明代中后期即存在,如黄道周《洗心诗》:“……花溪垂竹叶,砧杵靖柴扉。”诗中“花溪”的情景与今天南胜花仔楼前溪畔非常相似,少儿时在平和花溪的见闻成为黄道周的艺术创作源泉。以此推测:新中国成立后,水文工作者为西溪支流命名时出于多方面因素考虑,认为“花溪”重名较多,在照顾大局的情况下又尊重民间约定俗成的习惯,为“花溪”增添一字,取发源地双尖山之“山”字插入“花溪”之间,命名为“花山溪”。从此这条驰骋于平和大地千万年的溪流新名字列入了国家档案。

    今天的花山溪虽不再是运输瓷器、茶叶等物产,但却是平和人文的重要象征,这条以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为战略主轴的溪流永不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