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6期>第4版
    第4版 :文化旅游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怀念书信传情的年代

    作者:◎林丽红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14-02-10
    编辑:周艺桂 点击数: 字号:
        每到节假日时候,常常能收获到来自远方或异地朋友的问候。这种问候形式或为电话,或为明信片,或为电子邮件,或为网上QQ留言。这些来自外地的问候,总能让你倍感亲切,顿觉在严冬里一样充满暖意。可是这些在我,仍不免有些许的遗憾和失落感:要是此时收到的是一封贴着邮票、封口粘得严密的信件,信里面是友人用薄薄的稿纸和他(她)亲笔写下的黑色或蓝色钢笔字迹,那该是多么意外的惊喜和浪漫呵!
        前些天听到一友人说起,他收到了一封由师范时的同学寄来的贴着邮票的信件。可是他翻来覆去看了半天,里面就只写着一句话:“什么时候再聚学校后山上喝上一宿小酒?”——虽然收到的就只这样一句话,可是友人的激动与感动仍然溢于言表。我不知道当时在场的其他人心中作何感想,反正我是很受感染。我想象着,如果我是那收信人,一定会激动得立即提笔回信的。毕竟,那比起明信片里诸如“新年如意”之类的客套问候语,比起电子邮件或QQ留言上用电脑敲出来的,虽然字里行间也是情真意切,可是字迹却不免僵硬无味的话语,总要柔情得多、真切得多。那久违却仍旧熟悉的笔迹,那简短却依旧保留着老友真性情的话语,都是值得你去珍藏一辈子的记忆。
        羡慕友人之余,不免心生嫉妒。细细想来,自己已好多个年头没有收到一封真正意义上的信件了。在我家里,一个装满旧日书信的大袋子静静地躺在一个角落里。好多个年头过去了,我几乎没有翻阅过它们。可是,每次家里大扫除,我总也舍不得把它们扔掉或烧毁;结婚时,它们也成了我“嫁妆”的一部分,随着我来到了夫家。也许,现在读来,会觉得那些信真是充满了孩子气,可谁能否认,它们恰恰就是我曾经有过的纯真年代的最好见证?
        因为热爱文学,在学生年代,我的书信往来对象似乎总比其他同学要多。那里面有不少是来自从未谋面的文友或缘于一些笔会上认识的师友,这些因文学结缘的朋友,常常会因地址变化而未及时通信告知而中断书信联系,因此友情不象原来就相识相知的老友一样具有“老酒陈年香更浓”的特质。但是,我仍然感谢这些文友的书信,虽然我至今不知它们的主人生为何等模样、处在地球的哪个角落,但是,我依然像珍惜儿时好友来信一样,至今珍藏着它们;因为,在我人生成长路上,它们曾经是我的良师益友,它们是我攀越知识阶梯中重要的一环。我的相册里至今仍珍藏着一位山西文友的相片,这位女孩名叫王钦,“认识”她的时候,我正上着中专,而她刚刚考上山西的一所大学。照片的她穿着一件火红的风衣,短发,白里透着红的脸蛋,十分的阳光漂亮,照片的的背景是一片皑皑的白雪——正是这张照片,让我这个从未见过雪的南方女孩第一次对雪有了深切的向往。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她来信中那娟秀的蓝色笔迹。她在信中称我为“林子”,我曾在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因此有了“林子”的笔名。很可惜,当时由于我毕业分配回到家乡,没有及时告知联系地址;而等我想起的时候,她的联系地址也发生了变化——话说回来,这也是当时电话和电脑稀缺落下的遗憾。
        不可否认,电话或电脑给了忙碌的现代人以方便快捷的联系和沟通方式。可是,又有多少人不是对那曾经用书信传情的年代,对那种把心情通过笔尖流露于薄薄的稿纸,折好放进信封,然后粘紧信封口,贴上一枚小小的邮票,再通过邮局盖上邮戳来传递情感的记忆充满怀念呢?至少我是,我周围认识的许多人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