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49期>第3版
    第3版 :综合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贵阳楼”风光不再 蔡新亲题楼联令族人引以为豪

    作者:赖思臻 文/图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14-12-08
    编辑:周艺桂 点击数: 字号:

    本报讯(赖思臻 文/图)平和县坂仔镇五星村一座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土楼——贵阳楼几近废墟,只剩下花岗岩精雕构件砌成的楼门,孤立在空旷的田野上,唯有清朝名臣蔡新亲笔题写的一副楼联以及“贵阳楼”的传奇故事,令当地的赖氏族人津津乐道。

    11月26日上午,笔者到五星村探寻“贵阳楼”的历史沧桑。如今,“贵阳楼”风光不再,仅存一座长约6米、宽16米、高6米的楼门,正门为花岗岩精雕构件砌成,工艺精到,构件细部浮雕图案尚十分清晰,拱门宽近1.5米,刻有楼联,上联:秀毓山川梓里楼成新甲第,下联:辉联花萼德门星聚大文章,上款:乾隆乙丑首月;下款:漳浦蔡新拜题,并刻有蔡新之印、葛山之印。

    “贵阳楼原本为一座圆形三层土楼,每层有11个房间,土楼前面埕上还竖有三柱石雕旗杆,可惜该楼现已大部分倾废,根据族谱记载,贵阳楼主应是赖氏二房八世的邦几公,他和当时的蔡新是舅舅和外甥的关系。”五星村村民赖金龙介绍说。

    据史料记载,蔡新(1707~1799),字次明,号葛山,别号缉斋,福建漳浦人,清乾隆年间,蔡新历任清朝礼、吏、兵、刑、工五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尚书房总师傅、《四库全书》馆正总裁、太子太师、太子太傅。由于蔡新的母亲是平和人,蔡新年少时经常随母亲从漳浦回到平和外婆家玩,即便是蔡新当官后,每次回老家漳浦,也会来平和走走。

    自幼在“贵阳楼”长大的赖国永老人告诉笔者,贵阳楼原来叫青阳楼。在当时,平和坂仔一带常有土匪出没,打家劫舍,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当地望族的族长赖氏邦几公决定建造一座防御性建筑,出重资请人设计并建造了青阳楼。“整座贵阳楼的泥瓦、砖石、门窗材质坚硬,正门的那两扇看似普通的木门十分结实,甚至连子弹都无法穿透;正门上还设置了防火用的储水柜,一旦有贼人实行火攻,储水柜便会喷水灭火,将木门淋透,阻断火势向楼内蔓延。”赖国永说。

    乾隆乙丑(1745年)元月,青阳楼落成,时年48岁的蔡新奉命入直上书房,侍诸皇子讲读,并授翰林院侍讲。闻讯青阳楼竣工,蔡新赶回平和,亲笔题下楼联,命人复刻于正门上,既为舅舅道贺,也表达了希望当地子孙多出人才的美好祝愿。

    没想到,这一消息也传到了朝中一些与蔡新素有仇怨的奸臣耳里。青阳楼与“青阳宫”同名,而“青阳宫”系中国著名道教宫观,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唐僖宗逃奔蜀中,重返长安后,唐僖宗下诏改“青羊观”为“青阳宫”,青阳宫便成为一种权利的象征。清朝历代皇帝均对“青阳宫”保护有加,多次修缮、扩建,乾隆年间更是香火旺盛。于是奸臣上奏乾隆,说蔡新在家乡建了一座“青阳楼”,要谋反篡位,乾隆听到十分生气,马上派出一支军队赶往平和抓捕“青阳楼”楼主。这支军队来到平和,在今坂仔镇军营村附近安营扎寨。由于事关重大,军队首长考虑再三,决定先派人前去打探。得知此事的蔡新,连夜派人通知“青阳楼”楼主,楼主邦几公灵机一动,命人在“青阳楼”的繁体“青”字上刻了两竖,使“青”字变成了“贵”字,“青阳楼”遂改名为“贵阳楼”。这支军队在平和打探了一段时间,发现只有“贵阳楼”,没有“青阳楼”,于是便班师回朝向乾隆复命。一场事关千百条性命的危机被蔡新和邦几公巧妙化解。

    “近年来,村民们自发筹资为这座仅存的贵阳楼门进行了修葺,为楼联描上了金粉,希望能为后人对蔡新的研究保存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赖国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