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453期>第4版
    第4版 :五江之源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爱武山传奇

    作者:⊙黄志耀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22-10-10
    编辑:周忻昊 点击数: 字号:

    爱武山原来叫寨仔牯山,是一座神奇的山。山上有一片宽阔的场所,并有一道山岭与“扩仔山”、“鬼仔坑山”、“东缺后山”等群山相连。这里进可攻,退可守,在战争年代,是兵家安营扎寨的最理想的地方,因此,自古以来,寨仔牯山被人们称着“兵寨”。

    据传:嘉靖四十三年的一天,戚家军一个小分队沿江巡防到了平和蔡家堡。蔡家堡独特地理位置和建筑方格,一下子吸引了连年征战的抗倭勇士。对于戚家军的到来,当地老百姓非常欢迎,给予热情款待。大家要求戚家军留下来打击倭寇,保一方平安。

    戚家军小分队勇士们由于多日奔波,加上水土不服,许多人已经疲惫不堪,正想在这里作短暂休整,此时,听到老百姓的诉求,勇士们都非常高兴。

    第二天一大早,戚家军小分队长在蔡家堡族人的带领下,再次把蔡家堡前后左右看了个遍,来到溪边时,分队长指着寨仔牯山说:“这个山头很秀气,与我们现在住的地方相辅相成,是安营扎寨的好地方。”

    翌日早上,戚家军勇士们与蔡家堡及其附近的好多青壮年,就上寨仔牯山操练。

    十几天后,戚家军接到侦察人员报告,倭寇又到南靖与平和交界的洪濑口一带扰民,一到晚上就肆无忌惮的烧民房、抢东西,老百姓一有反抗就遭毒打,但倭寇的具体人数尚未清楚。

    经过十几天休整的戚家军勇士,一听有敌情,个个精神抖擞。为了能一举彻底消灭倭寇,经过研究,派出侦查人员化妆成当地老百姓潜入敌营,任务是诱敌出洞。使戚家军小分队迅速掌握敌人兵力、装备,做到知己知彼。主力部队即秘密行动,到敌占区附近山头隐藏起来。

    侦查人员大摇大摆向着敌人居住地走去,暗处的倭寇,看见只有几个人走来走去,好像在巡逻,以为是当地联防队,不理不睬,加上最近以来多次遭到戚家军的打击,初来咋到,不知这里的情况,所以白天活动非常谨慎。侦查人员看见敌人无动于衷,就故意大声叫喊,经过半天的行动,倭寇开始不耐烦了。于是,就派出一队兵马,耀武扬威,向侦查人员包抄过来,欲一网打尽。侦查人员,看见引蛇出洞成功,心里很激动。在当地人引领下,凭着熟悉的地形地貌,不与倭寇正面冲击,而是和倭寇玩起捉迷藏游戏。不一时,就把倭寇搞的晕头转向。没有出动的倭寇,看见这几个人像泥鳅一样滑,东走西窜,很难于抓住,恼羞成怒,就全部出动,欲把勇士打成肉酱。这时,隐藏在暗处的戚家军小分队主力,把战场的一举一动都看的一清二楚。但此次敌人人数之多,出乎戚家军的意料。如何才能完全彻底消灭数倍于我的敌人呢?戚家军小分队高级将领及几位当地人,集聚在一起分析敌我情况,大多数人认为:倭寇人多,装备好,但对这里情况生疏;我方兵力比较少,但地形地貌熟悉,并有当地老百姓的支持,完全有把握打赢这一仗,现在关键是如何布兵排阵。听了大家的分析,分队长说:把敌人一分为二,我们集中兵力先干掉他一部分,这样才能胜券在握。但如何才能把他们分开呢?一位当地老人站起来说,要把倭寇分开并不难,因为这个村庄很特殊,有两个姓氏,分别居住左右两边,中间是大刺林隔开,两姓族人平时很少互动。不久前,因倭寇经常在这里扰民,为了防匪患,两族人经过协商铲平一丈宽的刺林做通道,使两边老百姓往来方便,有利共同打打击匪患。现在我们正好利用这个通道,只要有十几个强兵把守,就可以把两边的敌人隔开。

    戚家军分队长一听很高兴,迅速指挥戚家军从中间刺林边田埂小道迅速穿插进去,留下十多人在刺林的通道处堵截左边倭寇的增援。其他勇士一进入战场,就与倭寇开战。战场喊杀声震天动地,刀光剑影在太阳光照射下,五彩缤纷。左边的敌人听见右边喊杀声,欲想增援,但被预先留守在中间的十几位戚家军的高手堵截,倭寇虽然人多,但丝毫占不到便宜。戚家军的刀法,出神入化,一招一式直接可以对倭寇封喉。经过一个上午的激烈战斗,右边的敌人很快就被解决。左边的倭寇知道右边的兄弟大多已经战死沙场,自知大势已去,已经没有回旋的余地,就想溜走。这时,只见四面八方手拿木棍的老百姓滚滚而来,与戚家军勇士们迅速汇合在一起,嚣张一时的倭寇,看见一张张愤怒的脸容,已经吓破了狗胆,像“散斗蜂”一样四处逃窜,来不及走开的倭寇及其参加本次骚扰活动的流氓地痞都被就地歼灭。

    这时,西沉的太阳,像一张大笑脸。整个天空被夕阳染成了血红色。东北边有一朵灿烂的彩霞慢慢飞过来,好像在向戚家军勇士们微笑问候。

    此次战斗的胜利,大大鼓舞当地老百姓,蔡家堡因此被人们称为“抗倭古堡”,寨仔牯山被人们称呼为“抗倭兵寨”。

    寨仔牯山在明朝时代被称为“抗倭兵寨”,到了民国时期,“抗倭兵寨”又有红军游击队经常在此活动,其中1948年春,闽西一位姓陈的地下党员,为了革命斗争的需要,只身来到蔡家堡开展秘密活动,他的公开身份是出门打工。陈同志在蔡家堡打工时,通过暗中考察,培养了十几位积极分子。他们经常在寨仔牯山上集会,陈同志结合现实的社会,深入浅出地输灌革命道理,激发他们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1948年8月,因革命工作需要,蔡介生、蔡佳珍、蔡育祺、蔡顺天、林永清、林其等进步青年人在陈同志带领下,到芦溪参加游击队,其余积极分子留守家乡继续做地下工作。为此,当时又有人叫它“红山”,暗指红军游击队居住地。

    新中国成立后,因在寨仔牯山建立了一支“武装部队”,寨仔牯山的名字,完成了历史使命,被“爱武山”的名字所替代。

    那是1965年,为把“荒山变成花果山”,隆庆村响应“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组建一支女民兵耕山队,安营扎寨爱武山垦荒和军训。数年后,队员由15人发展到114人,由女民兵排扩编为女民兵连,武器装备与正规军一样。她们多次代表山格公社参加平和县、龙溪地区军事比武并获奖,并获得福州军区皮定均中将的接见和表扬。

    放眼爱武山,“抗倭兵寨”已经成历史,在中国的土地上,再也不会有倭寇扰民的现象发生。红军游击队驻扎的遗址,依稀可见,给人们留下一段美好的记忆。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头的“南泥湾”精神,已经硕果累累。如今,爱武山已经成为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