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452期>第4版
    第4版 :五江之源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三年游击战争中的中共闽粤边特委

    作者:⊙林丽红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22-10-03
    编辑:周忻昊 点击数: 字号:

    关于“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国共产党历史》有这样的记载:“从1934年下半年到1937年全国抗日战争爆发,红军主力相继战略转移后留在长江南北的一部分红军和游击队,在党的领导下,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在江西、福建、广东、浙江、湖南、湖北、安徽、河南等八个省的赣粤边、闽赣边、湘赣边、湘鄂赣边、湘南、皖浙赣边、闽西、闽东、闽粤边、闽北、鄂豫皖边、浙南、闽中、鄂豫边和琼崖等十几个地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与此同时,黄道领导的闽北地区,叶飞领导的闽东地区,黄会聪领导的闽粤边地区等,都紧紧依靠群众,开展了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游击斗争。”

    《中国共产党历史》里面提到的“黄会聪领导的闽粤边地区”指的是,三年游击战争时期,以黄会聪为书记的中共闽粤边特委独立开展游击战争,成为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南方8省15个地区最坚固的根据地之一。中共闽粤边特委胜利坚持三年游击战争与中央红军攻克漳州、平和暴动一起成为漳州载入《中国共产党历史》三件大事之一。

    黄会聪临危受命组建闽粤边特委

    1934年1月,中共临时中央于六届五中全会闭会后,中央为粉碎敌人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在敌人后方和侧边猛烈开展游击战争,决定将厦门中心市委领导下的漳州中心县委、福建省委领导的饶和埔县委及东江特委所领导下的潮澄饶县委合并,组成中共闽粤边区特别委员会,直接归中央领导,并指定参会的中共厦门中心市委巡视员黄会聪为特委书记。1934年4月,黄会聪到靖(南靖)和(平和)浦(漳浦)游击区筹建特委。5月初,中共闽粤边区临时特别委员会在漳浦车本成立。8月,中共闽粵边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平和南胜邦寮山召开,正式成立中共闽粤边区特别委员会,黄会聪任书记。这次会后,特委便与中央苏区交通失去联系,与上海中央的联系也因厦门市委被破坏而无法恢复。

    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面对几十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队的进攻,黄会聪等特委成员独立地领导着闽粤边根据地的革命斗争。闽粤边特委先后下辖靖和浦县委、潮澄饶县委、饶和埔县委、漳州工委、云和诏县委、漳浦县委、平和县委以及厦门工委等8个县委,拥有闽南红三团、饶和埔诏游击队、潮澄饶红一大队、潮澄饶红三大队和潮澄饶特务大队等5支红色武装,创有饶和埔诏苏区、靖和浦苏区和潮澄饶游击根据地等3块红色区域,活动区域遍及闽粤两省十几个县的山区,开创了纵横五六百里的闽粤边革命根据地,牵制住了闽粤周边地区的敌人兵力,客观上策应和配合了中央红军北上战略转移,成为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南方重要的战略支点和根据地。

    作为闽粤边区三年游击战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黄会聪以其感人的意志和毅力,把生死置之度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936年10月,重病缠身的他以顽强的革命毅力,撰写了一份二万五千字的报告,为党中央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材料,也恢复了中央与闽粤边区中断两年半的联系。为了挽救黄会聪的生命,党组织把黄会聪转送到香港治疗,经医治无效,不久在香港病逝。

    红三团艰苦卓绝保卫苏区

    1932年4月20日,中央红军攻克漳州。5月28日,在中央红军军事干部的协助下,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正式成立。此后,红三团以平和尪仔石山为据点,深入平和的南胜、五寨、文峰等地开展革命活动,发展党的组织,建立苏维埃政权。中央红军离漳回师后,国民党军队对闽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疯狂反扑和镇压。红三团几经挫折,但很快重振旗鼓,紧紧依靠当地党组织和人民群众,以弱胜强,在逆境中图存,在反“围剿”中壮大,巩固和发展了闽南苏区,成为闽南革命斗争的中流砥柱。

    1934年3月,漳州中心县委改称中共靖和浦中心县委;3月18日,靖和浦边区苏维埃政府在平和县南胜欧寮村成立。中共闽粤边特委成立后,靖和浦苏区成了特委重要活动区域,红三团也成为了闽粤边特委领导下的一支“王牌”部队。

    中央红军长征后,在中共闽粤边区特委的领导下,红三团与边区军民同几十倍于已的敌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三次反“清剿”斗争,开辟了乌山、梁山、大芹山等几块新的游击根据地,粉碎了国民党中央军妄图彻底“肃清”红军游击队的图谋,同时有力地配合了中央苏区主战场的反“围剿”斗争,胜利结束三年的游击战争。红三团的革命根据地和游击区遍及漳州地区各地,纵横百里,在靖和浦县委领导下的8个区委中,朱曼平、卢胜所领导的五(寨)南(胜)苏区成为闽粤边根据地的模范区。

    1935年8月中旬,中国工农红军福建军区独立第九团进入靖和浦边区,在平和县文峰三平寺与红三团胜利会师,这是福建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红军游击队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红九团下闽南与红三团会合,不仅沟通了两块游击区间的联系,且开辟了新区,更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对粉碎国民党军队的“清剿”,推动闽西南地区,特别是闽南地区反“清剿”斗争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闽粤边红军整编北上抗日

    华北事变后,抗日义勇军在靖和浦及云和诏根据地迅速发展起来,总人数近千人,这是福建最早成立的抗日义勇军。1936年6月,漳州人民抗日义勇军总指挥部在平和县南胜邦寮成立,靖和浦县委书记何浚兼总指挥。1937年6月26日,代理特委书记的何鸣代表特委同一五七师代表陈浚在漳州正式签订合作抗日的六·二六政治协定,成为南方八省游击区最早与国民党达成国共合作协议的区域。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共闽粤边特委和红军游击队迅即投入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1938年2月,闽粤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第一营从平和县小溪中山公园出发北上抗日。同时,闽西南红军游击队在平和芦溪秀芦改编为第四团第二营北上抗日。其中,有200多名平和优秀儿女参加新四军,至解放后,只幸存五、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