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49期>第4版
    第4版 :文化旅游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智识”让我们快乐智慧

    作者:◎叶庚成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14-12-08
    编辑:周艺桂 点击数: 字号: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一套教育的方法,现在很流行“精英教育”、“卓越教育”、“天才教育”等等,而我偏向林语堂先生的“智识”教育,无论对于自己的要求还是对女儿的教育,因为它让我们拥有了快乐的智慧人生。

    暑假期间,带着家人外出旅游。读八年级的女儿还是第一次和我们一起出远门,不过我还是坚持让她当向导。从景点的设定,酒店的预定,机票、车票的领取,如何候机、候车以及吃饭的安排,与导游的沟通等等,她都做得有条不紊。即使在晕车严重的情况下,女儿所表现出的意志力和鉴别力均让我感到欣慰,我们的旅行充满着愉悦和幸福。这是我对女儿“智识”教育的小成效。

    林语堂的家庭教育是成功的,三个女儿都取得令人羡慕的成绩,特别是没有读过大学的二女儿林太乙竟然在十八岁时便去耶鲁大学教中文,在《林家次女》,林太乙这样写到:“在这本书里,描述我充满快乐、又好玩又好笑的童年和成长的过程以及父亲给我的不平凡教育。”

    观念的雅和方法的俗,这就是林语堂所营造的家庭教育的文化氛围。在林语堂看来,大俗才能大雅,俗得雅,雅得俗。而我最仰慕大师的“智识”教育观。先生在《智识上的鉴别力》一文中说:“教育和文化的目标,只在于发展智识上的鉴别力和良好的行为。一个理想的受过教育者,不一定要学富五车,而只须明于鉴别善恶;能够辨别何者是可爱,何者是可憎的,即是在智识上能鉴别。”

    现在的教育中,普遍注重学生的语言智能和逻辑智能。在一些“名校”的课程安排上,格外注重竞赛以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最不容易用“表现”来体现人际交往智能,内省、自然探索和存在等智能则基本停留在尚待开发状态。一个学生可以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可以勤学苦练获得各类奖项,甚至会被北大或清华大学保送。然而,拥有了这些出众的表现,他们或许依旧可能对于自己一无所知,当他们什么都可以选择的时候,恰恰更不知道前路在哪里。林语堂说得好“一个满腹学问的人,或许很易于写成一部历史。但所说的话或竟是毫无主见与识别的。而在论人和论事时,或竟是只知依入门户,并无卓识的。这种人就属于我们所谓缺乏智识上的鉴别力。” 因此,林先生指出:“我们应该舍弃那种规定的、划一的、被动的强记事实方法,而将这种积极的滋长的个人快乐定为理想目标。文凭和学分如一旦废除,或仅仅值其所实值,学问的寻求即能趋于积极。因为那时做学生的至少要自问为什么而读书了。”

    女儿在读小学时,学校风气好,学生们总在比赛着课外的阅读量,一学期十本、二十本,女儿没有这个积极性,只是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几本。2013年,女儿小学毕业,成绩不错,也被私立的“名校”录取,她却坚持要读公立学校,我想她的选择也不一定错。现在的名校像林语堂说的:“为了须分次第,便不能没有记分;为了须记分,便不能没有大小考试了。这全部的程序,成为一个整个的合于逻辑的必然事件,而使人无从避免。但机械式的大小考试,为害之大,远过于我们所能想见。因为它立刻使人注重强记事实,而忽略了鉴别力的发展。”或许读“名校”能更博学,能考上更好的大学,其他方面也很难说。“一个真有学问的人,其实就是一个善于辨别是非者。这就是我们所谓鉴别力,而有了鉴别力,则雅韵即会随之而生。”先生的这番话给了我安慰也给女儿激励。

    “智识教育”是一种对人才进行智慧应用能力的培养,不是单纯的脑力活动,而是强健脑力的活动。知识是可能产生智慧的基础,但知识未必直接导致智慧。真正有智慧的人,虽然从外在因素来说是可以学习的,但内心必须要有自己的酝酿。所以,林语堂先生说:“寻求智识完全是自己的事情,而和旁人无干。只有如此,教育方能成为一种快乐,并趋于积极。”

    没有智慧的人看到一棵树就是一棵树,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拥有智慧的人却能在一棵树上看到风景,在一粒沙里发现灵魂。许多人获得了不少知识,却仍缺乏智慧。

    “司马光破缸救孩子”成为千古佳话,是因为普通人想爬进缸里救人,让人离开水,而拥有智慧的司马光却破缸救出了孩子,使水远离人。逆向思维的灵活运用充满了智慧。还有,有位科学家给两名助手各一只灯泡,要求求出灯泡的体积。其中一位找来一只烧杯注满水,把灯泡没入水中,然后拿出灯泡,根据烧杯中空出的部分,很快就计算出了灯泡的体积。另一位对灯泡用尺子测量,用公式计算,忙了半天也没有忙出个结果来。第二位助手并不缺少知识,但他却缺少智慧。他迷信于书本上的那些知识,却不知道灵活地运用。而第一位助手可贵的是,能变善化,把书本上的知识与生活的经验巧妙嫁接,有机融合,把棘手的难题转变为简单的操作,使问题迎刃而解。

    其实,人要想真正达到大智慧,就是自己的心灵智慧达到什么样的境界?孔子的境界叫做“子绝四”,也就是他把“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四样毛病基本杜绝了。或许,我们没有圣人这样高的境界,但只要我们有外在的学习,又有内心的彻悟以及一些现实方法的运用,我想这就是“大智慧”。

    女儿曾给我说了一个小故事:老师问学生:“您能用三刀把西瓜切成六块吗?”学生很容易就回答清楚了。老师再问:“能用三刀把西瓜切成两块吗?”学生楞在那里,摇摇头说做不出。其实你只要想想街头摆西瓜摊的人给你看看里面红不红,划一个三角形的口子,不就是用三刀把西瓜切成两块了吗?

    所以说,人的心智正确,心灵通彻透悟,那答案就正确,这就是最高境界的智慧,这种智慧发乎心灵,快乐生活,止乎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