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443期>第4版
    第4版 :五江之源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诠释土楼情怀与人性赞歌 ——读何葆国的长篇小说《东溪谣》

    作者:⊙苏丽梅 文/图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22-08-01
    编辑:张艳珍 点击数: 字号:

    何葆国系中国作协会员、漳州市作协副主席、出版作品数十部,响当当的实力派作家。日前,何葆国41万字的长篇小说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再次刷爆了圈内人的眼球,在文学日益边缘化纸质媒体越来越不景气的今天,何葆国却能凭借实力频频出版新书、发表新作,不仅让人由衷地敬佩,也足见这本书的分量。

    何葆国创作的历史长篇小说《东溪谣》融海丝东溪窑与福建土楼为一体,以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和海上丝绸之路遗址(东溪窑)为故事背景,描写了闽西南苏洋村两大家族苏氏与邹氏之间的纷争与情感纠葛。

    苏邹两个家族,既纠葛不断,男女情感却又交织在一起,抒写着彼此之间的爱恨情仇:邹德永的儿子邹锦洪喜欢苏发扬的女儿苏小果;苏发扬的六婶素月年轻的时候和邹德永相好过;苏发扬的儿子苏维修娶了苏邹德昌的女儿;苏发展的儿子苏维纳与邹德永的女儿邹红米偷偷来往且关系日益密切……这些纠葛不清的情感,怎一个“愁”字了得,真是剪不断理还乱。

    “苍天无眼,家园不幸,劫波过后,兄弟情深。”苏氏与邹氏虽有平时的恩怨,但一旦大敌当前,他们却能联合起来抵御外敌“长毛”的入侵,并最终击退了“长毛”。

    这部小说中,塑造了两个有着传奇色彩的人物——顺风公和素月。顺风公,这个苏洋村辈分最高、年纪最大的“活祖宗”,在家就可以看透未来、未卜先知,他能看到苏邹加华的孙子苏邹德昌带着银子回苏洋村建土楼,并交代苏氏族长苏发扬,如果邹氏建土楼想来换地,就给他换;他能看到邹氏开始建土楼;他能看到维修的去处;他能看到被土匪抢走的苏小果坐在牛鼻岭上;顺风公在看透未来或未卜先知上,只点到为止,当苏发扬想进一步想了解清楚时,他却总是很迅速地进入梦乡。而具有传奇色彩的另一个人物苏素月原本手脚迟钝、目光呆滞、丧魂落魄,却在一夜之间成为能掐会算的神婆,能事先看到烧裂的青瓦并告知苏发扬;能立即把声音转换成问灵者已故亲人的声音与腔调诉说心声泄露玄机……在苏洋村,她一夜之家声名大噪,让村民顶礼膜拜……

    我和何葆国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都是闽南人,生活习惯与风俗习惯接近,在我的家乡,同样生活着一群朴实、善良的劳动人民,他们勤勤恳恳,老实、本分,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这部小说中,我从几个人物身上看到了家乡人民勤劳、善良的精神品质,无论是邹氏族长邹德永还是苏氏族长苏发扬,他们都有着族长风范,在几次冲突中,他们都能忍辱负重,以大局为重,化解即将发生的冲突:邹德永的儿媳妇赖细娘无意掉入苏氏窑坊附近一个积水的瓷土坑里,邹家人要找苏氏算账,眼看一场争斗在所难免,邹德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甚至不惜下跪平息这场即将发生的争斗;邹德永提着点心要去找苏发扬,半路上手背被苏氏家的狗咬了一口;苏发扬从大局考虑,不顾族人的反对,把地换给邹德永,却得到族人的责备……凡此种种,无不说明苏氏族长与邹氏族长忍辱负重以及大局观念。

    “皇帝洞”的土匪头目黑番,同样是有着行侠仗义、知书识礼之人,他对邹锦洪的收留与宽容,催促邹锦洪回家找苏小果,以及文末把拿到的珠宝分发给手下人,无不说明他是个重情重义、行侠仗义之人,全然没有土匪的凶残与暴戾;除此之外,苏维纳的敢作敢当以及脱胎换骨后的责任与担当;石百总对苏发扬等人的包容等等,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如在眼前,这些人物,既有着普通人真实的一面,同时也闪耀着闽西南这片土地上普通人的敦厚与善良,而这份敦厚与善良,似乎是与生俱来。

    小说中,浓厚的闽南风情随处可见,这里,既有朗朗上口的闽南话的再现,如“好罕见到你、老人囝仔相、有时阵、看你有什么撇步、客人——人客、写信——写批、有大代志(事件)、龟怪、放性地、饭桶、卤死”……以及闽南习俗的描写:“卜杯(掷杯)、博饼、打糍粑、过年——围炉;“苏小果因为男方的奶奶过世,需在对年内完婚,不然就要等三年”而被催婚;苏小果出嫁时“苏发扬端起有人送过来的一碗清水,泼在花轿后面”等等,随处可见耳熟能详的闽南语以及闽南习俗,读来倍感亲切,不仅让这部小说充满闽南风情,更是对闽南世代沿袭下来的习俗的记载与传承。

    何葆国的家乡南靖,有着远近闻名的“四菜一汤”“世遗”土楼群,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何葆国,对土楼文化有着深入研究,秉着对家乡深沉的热爱,何葆国多次抒写土楼文化、土楼故事,而他的土楼系列小说,更是独具特色,为中国地域文学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书中,福建土楼文化、海丝文化、闽南文化、闽商文化渗透其中,具有着浓厚的地域特色,堪称是“一部土楼与海洋的民族史诗,”诠释着土楼情怀与人性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