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47期>第4版
    第4版 :文化旅游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美国:林语堂生命的拐弯

    作者:◎黄荣才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14-11-24
    编辑:周艺桂 点击数: 字号:

     

    美国,对于林语堂来说,是个生命重要的拐弯。这个拐弯,让林语堂的人生走向有了不同的风景和意韵,让他生命的轨迹改变了方向。置身美国,林语堂“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向西方人介绍东方文化,向东方人介绍西方文化,林语堂成为“东方的智者”。

    林语堂第一次踏上美国是义无反顾也是费尽艰辛的。1919年,在清华服务满三年的林语堂带着半额官费奖学金携新婚妻子廖翠凤踏上求学之路。这条路仅仅是单程船票,让林语堂战战兢兢。偏偏廖翠凤在途中就盲肠炎发作,略微好转后到美国连续做了两次手术。最为窘困的时候林语堂在一周里仅仅依靠一罐老人牌麦片度日。美国给了林语堂一个下马威。林语堂在美国用功读书,但是不久后林语堂的奖学金突然被取消,在胡适的帮助下,林语堂度过了,在美国一年的留学生活,转赴法国勤工俭学,又赴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博士。

    法国和随后的德国莱比锡大学是林语堂生命拐弯的小小岔口。林语堂站在岔口感受了一番,依然回到美国。当然法国的小镇、都市巴黎和坎城在林语堂赴美写作之后曾数次停留往返,甚至在林语堂任职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期间,林语堂的脚步时常行走在法国的街道。但法国或者德国,在林语堂的生命中都仅仅是岔口,这岔口缘于美国的那一拐弯。如果不是因为美国,林语堂也许和法国、德国就会擦肩而过,甚至终生无缘。

    美国最初给林语堂的记忆不会美妙。直到1936年,林语堂应赛珍珠夫妇之邀到美国写作,美国在林语堂的印象中才灵动鲜活。和当年求学的学生不同,此时林语堂的角色是学者,是作家,尽管学生和学者仅仅有一字之差,但绝对是天差地别。林语堂在美国生活舒适、优雅,佳作不断。他创作的《生活的艺术》连续52周高居美国读书会排行榜的首位,让书评家感慨“我很想跑到街道上,看到每个中国人都鞠一个躬。”他的小说《京华烟云》杀青后,赛珍珠给他回了一张电报:“你没有意识到你的创作是多么伟大。”书出版后,再次风靡美国。林语堂在美国和西方人谈中国的衣食住行、谈中国人的智慧、谈孔子、老子、庄子,说休闲,谈享受,把中国文化通过自己的笔让西方人有了真实的感受,有了无限的向往和景仰。他也把西方文化介绍给中国,为中国人打开了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扇窗。

    在美国期间,除了到法、德两地感受一下不同于美国的空气,之外,林语堂还两度回国。1939年的重庆之行,他全家回国,然后匆匆离去;1944年他只身回国,一路参观巡回演讲之后再次离开。甚至大女儿林如斯都激情高涨,对父亲来去匆匆不满,留在国内给林可胜当英文秘书。但林语堂在美国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国家,并没有忘记利用自己的身份和优势开展宣传。他极力宣传日本必败论,宣传独裁者必将以自杀告终,揭露美国对中国的虚伪做法。在新中国成立后,针对国外舆论,撰文反对两个中国。他不仅仅是文雅地托着烟斗,说说文化,讲讲传奇,有时候他也以斗士的姿态,在美国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奔走。

    林语堂的第二次美国之行,也不全是一帆风顺。为了实现数十年前的梦想,林语堂着手发明中文打字机,这一行动让他倾家荡产,尽管中文打字机最后发明成功了。在他经济最为穷困的时候,他向赛珍珠开口借钱,没想到遭到拒绝。两个曾经密切配合、友情深厚的朋友就此决裂。

    生活总是会有变幻起伏的,林语堂在美国这生命的拐弯处生活了三十年,是他人生中停留最久的一个地方。但时间有时候不能说明什么,林语堂从来没有把美国当成自己的家,没有想到切实把自己融入美国。他宁愿租房子,也不买美国房子,不加入美国国籍。1966年1月22日,他前往香港,26日飞抵台湾,考察之后回香港居住四个月,6月4日到台湾定居,他挥挥手,离开美国这个拐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