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432期>第4版
    第4版 :五江之源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一起“来吃茶”

    作者:江惠春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22-05-16
    编辑:周忻昊 点击数: 字号:

    “示病维摩原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庐仝七碗茶。”宋代文豪苏东坡游览杭州寺庙时,在喝下七碗浓茶后写这样的诗句。茶,南方嘉木,其叶真香,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士对茶的著述并不少。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两部著作是唐代陆羽的《茶经》和清代陈廷灿的《续茶经》。《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记载了茶树的性状、茶叶的品质、茶叶的种类与采制方法、烹茶的技术和饮茶的用具等,此书开创了我国茶书的先河。

    我喝茶的记忆,可追溯到早期的漳州马道底。马道底闽南话也称“马肚底”,即现在的胜利公园一带,是漳州的旧体育场。90年代,正值青春年少,生活的乐趣之一就是约三两位好友到“马肚底”泡上一壶茶,闲谈风月,笑看风云。后来,“马肚底”改造成公园,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而那段在“马肚底”喝茶的岁月,却刻在行走的时光里。偶尔想起,心里依然还会泛起阵阵暖意。见证无数茶客往来的还有华侨新村的西姑池和别墅院落。一排茶桌绕池塘有序排列,一盏酒精灯、一壶乌龙茶、一把大阳伞,三五个好友在茶香萦绕中偷得浮生半日闲。“如果可以,让我们一起留在漳州。怀旧的时候,约上三两好友,到侨村西姑池旁,泡上一壶清茶,静静地聊着过去的你我与他。”这是一首曾广泛流传于漳州各大论坛、贴吧的诗文。传统与时尚并存,存留着漳州人最美的回忆。

    闽南人历来就有下南洋的传统,在下南洋闯荡的岁月,旅人们背井离乡的行囊里除了必备的日常用品外,少不了的就是家乡产的茶叶。家乡的茶,除了口味上的依赖,也是在谋生途中对家的一份炽烈的念想。岁月更迭,如今茶香弥漫在大街小巷,有些人甚至一天不喝茶就会心神不宁,这真是 “宁可三日无油盐,不可一日无茶饭”。节假日人们走亲访友,也常以茶叶作为馈赠的礼品。茶已成为闽南人生活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闽南人素来爱饮茶。闽南语里,茶叶被叫做“茶米”。茶米茶米,说起来顺畅亲切,与日常的柴米油盐一样离不开。只要家中来了客人,家家户户都会以茶待客。只要有客人在家落座,主人一定将珍藏的好茶拿出来分享。而如何泡好茶也是一门艺术,主人先用煮沸的开水烫好茶壶、茶海、茶杯,闽南人泡茶往往第一遍茶汤是不喝的,一倒了之。因为闽南人认为“头遍脚渍,二遍茶汁”,所以第一遍冲出来的茶不喝。倒完第二遍茶后,客人便拈起茶杯,浅酌了口,而后有一股温润的芬芳茶味在口中围绕。在茶香缭绕中,主人与客人闻着茶香,品着茶味,谈着茶语。因着茶,哪怕谈着一些家长里短的琐事,也别有一番趣味,这是一种闲散的喝茶态度。另一种会议茶,一人一个纸杯,抓一把或多或少的茶叶,然后受到服务生的无数次冲泡,台上讲的人高谈阔论,底下听的人心不在焉。只苦了那道浸泡的茶叶,茶味由香喝到苦,再由苦转涩,直至曲终人散,人走茶凉。这些饮茶的方式,或来自传统的传承,或有着市井的气息,总之,都具有浓厚的闽南味儿。

    有些老年人喜欢喝浓香型的乌龙茶。浓香型的乌龙茶在香醇中有种略苦回甘之味。老一代人,他们喝茶喝久了,口味较浓,淡茶不过瘾,只有重度发酵的浓茶才能喝出他们想要的味道。这样的一种喝茶习惯,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不一样的人生境界。人生的历程,正如手中那一杯浓浓的茶,茶在杯里,茶香在杯外。经过风霜雨露,采摘后再经历一道道繁琐的工序后惟留香气四溢,茶的苦后回甘,唇齿生香的韵味,只有经历过风雨的人才能品得出。

    采摘茶叶的时节,我们可以去寻一树茶香。在茶园里看采茶女的彩色头巾在茶园中随风飘扬,宛若风中的锦带,纤纤十指灵活地采摘着茶叶。一片片嫩芽经过采茶女的手指轻轻滑落,似有暗香盈袖。看着情景虽美,可是身入其中,才知艰辛。采摘之后再将鲜叶均匀地摊开,自然晾干。凉青之后,叶子会进一步萎凋、绷紧。再经过一系列繁琐的制作工序,茶叶才成为成品。好的茶叶,是温、顺、滑、醇的底色,并具越陈越香的特性。一棵棵茶树,是岁月的沉淀,还是一部部奋斗史的见证者。 茶,品的是味道,喝的是岁月,就让我们在世俗的喧嚣浮躁中,保留一份淡泊与宁静,找个云淡风轻的好时光,一起“来吃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