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408期>第4版
    第4版 :五江之源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艄公渡船武

    作者:⊙阮海棠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21-11-30
    编辑:庄玮 点击数: 字号:

    我们花山溪的船民有三种职业,一种是打鱼谋生,一种是运输为业,还有一种是当艄公,摆渡载客。我的爷爷就是一个艄公,外号渡船武。

    解放前,平和县境内由于交通设施落后,所有河流基本没有桥梁,来往两岸的人靠渡船过河。

    明、清至民国时期,平和县主要渡口有12处,花山溪从下游往上依次是宝峰渡、溪浒渡(现在的南山大桥处)、铜鼓渡、双溪渡和坂仔渡。另外7处便是分布在西半县的坪回渡、西门溪渡、长富渡、赤石岩渡、芦溪渡、西林渡和黄田渡。其中宝峰渡是官渡(由政府出钱雇船工摆渡),其它都是私家渡口,如果算上普通乡村小渡口,那全县的渡口恐怕要有好几百处。

    我爷爷是在山格夯里村渡口当艄公。这是个乡村小渡口,来往船客都是附近村民,早上坐船到对岸种地,傍晚收工坐船回家。船客少,熟人多,船费看着给,爷爷每天的收入很少,日子过得清贫。

    那年代,小渡口的渡船体型较小,因满载或遇洪水冲击而造成船翻人亡的事故时有发生。1949年解放后,平和县境内许多河流架上了桥梁,原先那些渡口几乎“野渡无人舟自横”了。到1986年时,全县渡口仅剩下6处,主要是方便群众过河从事劳动生产,而不是交通要道。6个渡口是安厚东川西美渡和顶实渡,坂仔仁山渡,城关湖田福林渡,山格宫仔前渡和长乐良坝渡。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政府对这6处渡口管理进行了改革,限定载客人数,船工必须持有《渡船驾驶证》。具体要求:

    一、乘客要服从指挥,自觉遵守渡口秩序,严格按船体定额承运,严禁超载;

    二、过渡时,要先下后上,船未停稳不得上下乘客,上船不能争先恐后,要保持船身平稳;

    三、不准携带易燃、易爆、剧毒、腐蚀性物品上船,确需携带者应持有证明,经申请批准后单独过渡;大牲畜也应单独过渡,不得与乘客混装;

    四、如超员超载,船工有权拒绝开船,凡因超载而发生翻沉船事故,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2018年,也就是我母亲去世前一年的春节,我特地载着母亲去我爷爷曾经摆渡的地方走了一趟。从我家开车过去,并不远,沿正兴大道过驯水桥,再顺着驯水河北岸河堤向东走,只十几分钟就到了。当年我爷爷摆渡的渡口现在建有一座石桥,约百米长,桥面并不宽,单行车道。我把车开过石桥,停靠在对岸桥头的榕树下。下车后,我扶着母亲的手臂,站在桥上,靠着栏杆,凝望桥下潺潺的流水,伴随着母亲略显兴奋与激动的叙说,我眼前渐渐浮现出爷爷当年载客摆渡的画面。不知道现在的夯里人是否还有人记得七十多年前在这里摆渡的那个朴实、善良、勤劳的渡船武。

    母亲告诉我,她和我父亲就是在夯里相识、相恋的。外婆家的船是隆庆船,长年停泊在隆庆村,母亲是在隆庆村长大的。这隆庆村距离夯里村就百来米远,所以我父亲和我母亲是小时候的玩伴。

    也许因为爷爷驾船技术高超,解放后,爷爷被县木材公司调去当放排工。

    所谓放排,就是竹、木排筏运输。运输方法有两种,一种叫散放运输,一种叫排筏运输。散放又分两种,一种是短距离放运,竹、木从山上砍伐后,放入溪涧中漂流而下,至下游目的地捞取上岸;另一种是大杉木、松木,从山上砍伐后下水,由技术高超的放排工站在一根或两根杉木上操纵,避让礁石濑滩,顺水放至较远的目的地。当年,从长乐运至广东潮州、汕头的杉木、松木就采用此种方法。第二种是排筏运输,就是把众多的竹子、木材捆扎成排,在木排上装上简易船舵,然后靠船工驾驶,顺着河流航道,进行长途运输。这种运输方法适用于河面较宽,落差较小的河道,从小溪运输到漳州基本采用这种方法。

    民国时期,小溪有个外号“虎师”的商人,把收购来的竹子绑扎成排筏,成排放至漳州出售。“虎师”是当时比较出名的一个放排工。

    1954年,平和木材公司为了把成批木材运往漳州,从木帆船运输社船工中抽调32人当放排工,我爷爷便是其中一员,而且是年纪最大、技术最好的一员。他们的任务是从平和小溪将木排放至漳州蜈蚣山贮木场。

    放排是一种极其艰苦的工种。排上没有船篷遮风避雨,船工全是露天作业,须光着脚丫立在排面,河水从排缝间渗出,没过脚板。冬天,寒风剌骨,身如刀割,泡在水中的两脚,冻如冰棍;夏天酷日曝晒,热如火燎,几乎把身子烤焦了。最惨的是遇到暴雨,洪水猛涨,木排常被冲散,船工要跳入激流中,抢救木材,时间长了,耗尽体力,生命危在旦夕。

    那时候,爷爷放排日工资是3.40元,每月能得100来元,这个收入大大改善了家庭生活,虽然收入不菲,几年下来,爷爷也因此落下腿关节病,晚年基本迈不动脚,走路要靠拐杖支撑。

    据载,当时从平和运往漳州的水运木材年运量3至4千立方米。几年后,因为木材量减少,放排工从32人减至12人。1964年以后,平和县城乡公路开始通车,水上木材运输改为陆路汽车运送,河流放排运送木材的形式从此消失了。而当时从木帆船运输社抽调的12名放排工就被转为木材公司职工,可惜没有我爷爷——渡船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