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401期>第4版
    第4版 :五江之源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蕉海觅“闲适”

    作者:⊙江惠春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21-10-04
    编辑:庄玮 点击数: 字号:

    2018年1月1日,位于天宝镇五里沙村的林语堂天宝故居正式对公众开放。蕉海林中,红瓦白墙的林语堂天宝故居子掩映其中,弥漫着宁静的气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都喜向往山水田园之地而居,不仅关乎风雅,更是一种情怀。向来以闲适著称的林语堂,更是将这份情怀发挥到极致。

    “黄昏时候……看前山慢慢沉入夜色的朦胧里,下面天母灯光闪烁,清风徐来,若有所思,若无所思。不亦快哉!”旅居美国三十年的岁月,骨子里仍是传统中国文人的林语堂,于半个世纪前,在阳台上独自乘凉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林语堂10岁离开坂仔,前往厦门鼓浪屿教会学校求学。每年寒暑假,林语堂曾多次回平和县坂仔镇宝南村度假,那时的交通不便,走水路要三天三夜。家乡的山水草木,对于一个居住到10岁就外出求学的孩童能有多深刻的记忆?所以说林语堂天性禀赋一点也不为过。当他接到回台北的邀请时,那一年,他已经是71岁的老人家。71岁,正是颐养天年的时光,林语堂舍弃了美国式的物质生活来到台北的居住地,选择将老年的时光安放在最具田园风格的阳明山。

    1967年12月11日,离开美国定居台湾一年多的72岁的林语堂在接受台湾记者采访时仍旧恋恋不忘坂仔秀美的山水:大约有半个世纪了,我一直没有回到故乡,但家乡一草一木,低首缅想,历历如在眼前。有时在梦中游故里,依然看见门前那清澈的溪流,映出自己儿时的形象……。从少时离开,一直到耄耋年月,乡愁,根深蒂固。只要逮住机会,他一定会回来。这是林语堂的念想。有时我在想,一个人的身上的能量真的是无法用数据来说明。林语堂已功成名就,无论走到哪里定居,都深受欢迎。可是隔了六十几年的岁月,他终究还是选择与福建一水之隔的台湾作为最后的归宿。阳明山的故居,有着家乡的草木气息,那里的方言,是童年里常说的闽南语。一切一切,成为飘泊大半个世纪的林语堂,最为亲切的依靠。如果有朝一日你来到台北阳明山的林语堂故居,你会发现,草木葱茏的宅院,弥漫着书香的气息迎面而来,庭前屋后的景观,和闽南的田园风格出奇的相似。由此你就会明白,“门前那清澈的溪流”几十年来都荡漾在林语堂的脑海里,陪他行走世界,也成他心中最后向往的休憩之地。

    在闽南的方言里,有句话是这样说道,“老人孩子性格”意思就是说,人活到老年,个性有时会像小孩子一样。林语堂最喜欢和女儿们玩一种滴蜡油做模型的游戏,还乐此不疲。他们一起制造假面具,马、房屋和各种玩具,还替她们的母亲捏蜡像;夜晚到花园里“探险”,欣赏在妻子廖翠凤看起来很脏,他却觉得美丽的蜘蛛网……林语堂是一位有童心的智者。他爱国爱家爱着初恋的姑娘,率性却不失理智,独特而超前。由此,注定他是一位“和乐”的文学家。和乐之人倡导闲适之意,“闲适”之论是林语堂在文章中所反复提倡和阐明的一种方式。林语堂的幽默风趣几乎是天性使然,他曾经在学校的毕业典礼演讲里说道:“绅士的讲演,应当是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好几次,他张口即来的笑话让人们一遍遍传诵,并流传至今。从小接爱受中西合璧的家庭教育,又深受老庄的道家思想影响,让林语堂更加看重闲适带来的人生感悟。在漫长岁月中,林语堂致力向人们阐述自己的中西文化观念以及对中国文化的传播,用文学书写了幸福的人生。

    一个人的闲适是骨子里以生俱来的情怀,走过千山万水,向往的依然是家乡的山水田园景致。林语堂曾经说过,他的文章是给一百年后的人看的。一百多年后,我们在林语堂的文集《我的自传》、《八十自叙》等这一类带有自传性质的回忆童年,我们看到的是用一个简朴农家子的高地人生观。回忆里,很多都是直接写到家乡的山水,以及他去厦门读书的整个行程,文中无不提及家乡给他带来的美好。这种高地人生观造就了林语堂智慧的一生,也让我们从他的文字里,感同身受体会到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轻松、幽默、闲适的意境。

    天宝的珠里村是林语堂的祖籍地,天宝故居是香蕉海项目“一带六区”中“语堂纪念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仿林语堂生前最后十年定居台湾的住所——台北林语堂故居而建。林语堂的格调思想、发明创意、生活态度与文学成就在故居得到一一展现。蕉海的美,美在这是一个文化领域,更是大师所提倡的闲适之地。而今,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一个休闲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