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43期>第4版
    第4版 :文化旅游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云彩花溪

    作者:◎李淑菲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14-10-27
    编辑:周艺桂 点击数: 字号:

    花溪之滨镌刻着林语堂的足印,花溪之水载不动林语堂的文学梦。

    在环山绕水的坂仔镇宝南村靠近花溪之地,1895年10月10日,世界文化大师林语堂就出生在这里。一个平凡的僻静之处,出了名人而名扬。文化名人之气的蕴染,使得故居周围的山山水水凝固了文化因子,悠远青山,碧树挺拔,花溪清悠,渡船轻漾,云彩飘悠,是个富有磁力的地方,更有一股久违的乡居情愫与翰墨闲情暗香浮动着。

    当我漫步林语堂故居的林荫下,空气中吹拂着一股夹杂花香、乡土味、墨香的气息,在简朴之中有奇观,秀水傍依,青山似屏,花木葱翠。虽然最初印象觉得名人故居概莫如此,不过百来平方米的房子,想象不出与奢华二字有何沾边,空间何其小,心眼何其大,原是文化的功德。之前,我觉得文学大师的故居,水土一定特别,基因也超常,比如福州三坊七巷名流云聚,才子佳人富商士子辈,的确有某种“地气”使然。而今走在卵石路上,穿越时空的屏障,对话大师的“影子”。最先入眼入心的是高高的凤凰树下的石桌子,竹椅子,脱离铅华,古朴、恒远、意味绵长。坐在其中看书该是何等惬意,好友三五个,一起聊天品茶觉得赛神仙。剔除浮躁之心,慢悠悠踩上这里的每一方寸土地,心,有了片刻的逃离,终于走进故居深处。

    这里似“大观园”,有探究不完的“秘密”。故居坐西朝东,由前厅、厨房、主房和小阁楼等四间相连,平面呈“同”字形。房间里有个小小的阁楼,一架简单而又古拙的木梯架放在那里,年少的林语堂就是凭借这样的木梯上下阁楼的。攀爬木梯子,这种梯子不小心容易踩空,似走人生路,步步高升但须踩稳每一步。故居内有林语堂当年使用的餐桌、竹扒、米桶、蓑衣、斗笠等,留住了曾经的生活烟火味,正是“风物长宜放眼量”,一样的大米养出百样的人。室雅何须大,同样的物件,在百年以前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态,使人的思维纵横恣肆萌生聪慧与遥想。故居的水井壁沿用卵石垒砌而成,井口用铁丝罩住,清波荡漾的情景消失殆尽。在水井旁边靠近厨房的墙上,有一个小小的水槽穿墙而过,就在水缸的上方,把水打上来,倒在水槽,水直接流进水缸了。可爱的引水槽,便捷又奇特,和当今的自来水管异曲同工,小小的生活细节透出聪慧、创造、超越与梦想。和一般农家屋舍不同的是这里的气息,即使烟火味也带着墨香。精致而古朴,传经诵教之处,本来已有某种地气与灵气,这样的环境成为大师的出生地恰有某种默契与渊源。

    故居旁边,如今是两层的林语堂文学馆,展厅内展示了文化大师林语堂非凡的足迹,国学大师季羡林题写的馆名俊秀飘逸。在文学馆里藏有林语堂从童年到老年各个时期的珍贵照片数十幅,尤其是林语堂的父母、姐姐,还有他本人,一个个特有气质与风韵,这是怎样令人瞩目的大家庭啊!也许距离产生美,也许某种先入为主的气场震慑了我,最为惊讶的是环形架子里陈列着林语堂一生出版的书籍六十本,著作等身大概如此,人的生命的意义何其不同,文章千古事,苦乐心中知。这些书,无形当中拓宽了大师生命的广度,成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桥梁。这些书,叠加了思想的厚度,传播知识与独特的思想,有自己独特的智慧和理论。更重要的是,书中的智慧,延长了大师生命的长度,从出生到如今,一直长命不衰。后人从阅读他的著作,也能体验生命的炽热情感,对生活真谛的理解,至今闪耀的是人性的光芒。他,就是他本身,不是某种附庸品,超越时代,正是其独特之处,才有了“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箴言。虽然隔着玻璃,触摸不到书的扉页,但是,曾经阅读的林语堂文集是一座心的桥梁,引渡我对文学的纯真情感。一伙又一伙的人来了,很快又走了,像一阵风似的飘过,或者扔下一句“铅球”一样的话:“没什么!”我一直注目柜中的书籍,其间,书的装帧有的未必高档而精致,但是,一定令人百读不厌,上世纪八十年代风靡的电视剧《京华烟云》深深吸引了我。我有点眩晕了,人生苦短,能做的事能留下的却大不一样,这也是大师故居值得重新焕发生命容光的必需。通过文学馆的窗户,远眺正在“栽培”之中的“林语花溪”文化园,似一棵现代的文化树矗立花溪之滨。

    从这里出发,乘着一只小渡船,在不息的生命之河奔腾汹涌,一路向前,从东方到西方,一生足迹走过厦门、上海、北京、美国、法国、德国,学成后又曾经回到祖国,进出顶级名校。所幸的是已过古稀之年的林语堂已经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最后十年定居台湾台北市阳明山风景区的一所老房子内。在他的心灵深处,也许留下一丝失望,但在中国的文人受煎熬与迫害的年代,种种不该有的“假如”终究侵扰不着他,盲目与混沌的灵魂袭击不了他,避开了,也是一种选择与智慧。也许,他心中尚存一丝遗憾,少小离家,老大却回不去,有些“坎儿”绕也绕不过。在他的文字里,写到坂仔的文字达上万字之多:“我是漳州府平和县人”,“如果我有一些健全的观念和简朴的思想,那完全得力于闽南坂仔之秀美的山陵”……在台湾,他是否总是深情地把目光投向故乡的方向,隔海遥望曾经生他养他的故土呢?在最后的日子里,也许,他带着遗憾离开眷念的人间;也许,他已经像空中的星星在眨着眼睛凝视故乡。

    星移斗转,难料的世界,在短短的几十年间重新构建一个新世界,也在延续与复苏过去的文化精髓。大师的出生地——平和坂仔,花溪之滨,有了林语堂故居在,空中彩云飘飘,缓缓转动的木头水车,在花溪水的浸润下,承载了文化之重、历史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