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5期>第2版
    第2版 :社情民生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平和土楼的报告

    作者:◆楚 欣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14-02-03
    编辑:周艺桂 点击数: 字号:
     
       第一次到平和,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当时这里称得上是土楼的世界,那些散布在山坳里或小盆地上的各式土楼,显得格外醒目。
       走进城堡一般的土楼,着实让笔者感到惊奇。然而没过几年,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风暴,把我从福州“刮”到了平和,并落脚于一座古老的土楼里。多年的朝夕相处,土楼成了我最熟悉的“伙伴”。
       据《平和县志》记载,平和县已知年代最早的土楼是小溪镇新桥村的延安楼,它建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在长达4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平和人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建设家园,土楼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样,从简陋到精致,走过成熟,更走过辉煌。有人撰文称,最精美的土楼“绳武楼”在平和,占地最大的土楼“庄上楼”在平和,最奇特的单元式土楼“西爽楼”在平和。
    土楼中的精品——绳武楼
       绳武楼在芦溪镇溪坪自然村。这座被誉为最精美的土楼,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楼主乃芦溪十八世太学生叶处侯(乳名贞卿)。然而他只是开了个头,接下去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朝,约100年才建成,这可能创下一座民居建设时间最长的纪录。
       “绳武”二字来自《诗经·大雅·下武》:“昭兹来许,绳其祖武”。绳是继承,武是足迹、功业,绳武的意思是,后人应继续踏着先祖的足迹,建功立业。
       绳武楼占地1056平方米,建筑面积1266平方米,楼体分内外双环。内环一层,共有72个开间,其中一二层被等分为12个各有上下开间和一个天井的独立式单元,三层为环楼通廊,分24个开间。整座土楼属于单元式住房与通廊式开间相结合的模式。楼中间的圆埕由鹅卵石铺成,上面有八卦图案。
       绳武楼的最大特色是它的艺术性。据说当时先后从全国各地请来石、木、泥等各种能工巧匠几十人,进行长达数十年的创作。其中木雕就多达600多块,分布在房间的小门,客厅的屏风,墙上的壁橱,楼梯的扶手,以及梁柱上,且无一雷同,被称为“木雕博物馆”。石刻作品的精华则集中在大门上,各种浮雕,构图精美,线条流畅,工艺精湛。泥塑多半散见于屋檐、门槛及墙壁,有狮子、仙鹤、凤凰和蝙蝠等不同造型,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为了探个究竟,我先后走进几个单元,虽然屋里的各种雕刻经过长期的烟熏火燎和灰尘的日积月累,已经相当模糊了,但依稀可以看出当年的精美。有一副对联:“孝悌忠信;福禄寿全”,粗看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仔细辨认,发现这些字竟是由燕子、蝙蝠、鲤鱼等动物以及铜钱的木雕所组成的,而屏风右侧的横木,还留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小书行楷,以及花卉浮雕等。
       最叫绝的是一楼房间的窗户,它装的是里外两层的推拉式木制条状窗门。当内外重叠时,窗门即开,当内外相接时,窗门即关,而调节到一定程度时,内外窗条若即若离,房间内的人可以看到外面,外头的人却看不到里面。我请教陪同参观的当地人,为什么要设置这样的窗门?他说,封建时代,楼内的未婚女孩子,可以通过这样的窗门,窥视房间外来提亲的男人,看看是否满意,然后禀报父母,以供定夺。妙哉,如此装置,可算得上是封建包办婚姻时代,相对开明的绳武楼的父母们,给心爱的女儿一扇认识外部、获得某种自主的“窗户”。
     
    土楼中的“巨无霸”——庄上楼
       庄上楼在大溪镇。据记载,它始建于清顺治至康熙年间,楼主为叶冲汉。此人曾加入发端于平和大溪、旨在反清复明的天地会,与郑成功的部将张耍(又称万礼)义结金兰,并代其征收税赋。
       庄上楼共有五个大门(即东、西、南、北四门,外加小东门),两座小山,三口水井,四个主祠,142个开间(楼高三层),另有葆真斋、毓秀堂、半天寮和宫庙等公用建筑。
       在村党支部书记老叶的引领下,我们从小东门走进土楼,迎面所见乃一座宗祠——“永思堂”。堂前的旗杆石还在。处处雕梁画柱,构件十分精美。祠堂后便是小山,我问叶支书,为什么不将小山平掉,那样岂不更宽畅?他说,小山是我们叶家的风水龙脉,焉能随便平掉?
       走过楼内的通道,我们缓步登上八九米高的小山顶部。环顾四周,土楼之大,如同一座城垣,是我从未见过的同类建筑,难怪庄上楼又称“庄上城”。据测量,土楼占地面积34650平方米(相当于50几亩),建筑分内外两环,均为穿斗式木构梁架。鼎盛时,曾住1800多人,现仍有600多人。
       与永思堂背后的小山并排,另有一座小山,上面的建筑物是旧时的武馆。武馆边有演武场,曾是天地会人员操练之地。老叶指着周边告诉我,如今这里,每当月明星稀、和风荡漾的夜晚,便有一些楼内的男女青年,悄悄来此谈情说爱,不少人因此订下终身。从演武场到“爱河”,岁月流逝带来的社会变化,的确让人惊叹。
       走出南门,转过弯到了一座小型土楼——岳崇楼。楼中央是武庙,环绕其间是老百姓的住家。庙宇与民居共处一座土楼的格局非常罕见,而更稀奇的是,岳崇楼没有北墙,它直接依靠在庄上楼的南墙,形成小楼依附大楼的独特景观,人称“连体楼”。
       离开岳崇楼,回到小东门。门前是一个呈半月形的大池塘,水面波光粼粼。叶支书说,如果是晴天,离此不远的灵通山倒影会出现在池塘上。遗憾的是,今天灵通山云遮雾罩。说到这里,他发现我有疑惑,便接着说,“我家里还有张这样的照片”。听此一说,我当即建议,“你应该把它放大,挂在村委会,还应该将它印在宣传品上。”
     
    土楼中的单元式典范——西爽楼
       西爽楼在霞寨镇大坪墟旁,建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西爽楼面宽86米,进深94米,平面呈四角抹圆的长方形,整座土楼由65个独门独户的小单元围合,楼高四层。每个单元面宽3至4米不等,进深却都达到13米多,进门是单层的门厅,墙设灶台,经小天井的侧廊通大厅。大厅既是会客的场所,又是全家人吃饭的地方。
       土楼内部有七座祠堂(前排三座,后排四座),祠堂之间呈“廿”字形巷道,而祠堂与主楼之间则呈环形巷道。全楼设一个正门两个边门,大门前,是15米宽90多米长的大埕,埕前有半月形水塘,早年水塘两端伸出壕沟,就像护城河似的围绕在土楼的四周。
       一些建筑师对西爽楼的评价很高,如福建省建筑设计院的黄汉民在其著作中称,西爽楼是“单元式最独特的一座”。去年他在接受《海峡都市报》记者采访时,又一再称赞西爽楼,说它曾“犹如一个热闹的小村镇”。
    期待重现土楼的辉煌
       除去上面说的“绳武”、“庄上”、“西爽”三座土楼,我还去了另外几座,总的情况可概括为:“破损严重,前景堪忧”。
       笔者以为,不寻常的平和土楼是宝贵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它,留住一些人在楼内居住,并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提高住户的生活质量,不仅是当地老百姓所要求,也是现实的需要,政府部门应该高度重视。此外,还应该做好宣传,让外面的人知道平和有众多值得一看的土楼。倘能一一做到,则是平和土楼之幸,也是平和老百姓之幸。
                                        (三张图片为网络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