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394期>第3版
    第3版 :综合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农民发明家叶文龙5年间收获1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百折不挠方有成

    作者: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21-08-16
    编辑:庄玮 点击数: 字号:

    本报讯(林泽霖 黄宇雄 曾嘉凯 林梓楚 文/图)今年6月,中央电视台农业农村频道《我爱发明》栏目播出了一期《柚树环割机》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而这期节目的主人公正是来自平和县芦溪镇梨坑村的柚农叶文龙。近日,循着夏日明媚的阳光,笔者驱车1个多小时来到梨坑村叶文龙的家,探访了这位农民发明家的匠心历程。

    叶文龙今年37岁,和许多平和百姓一样,他也是一名柚农,家中种着1400多棵蜜柚树。往年的冬至前后,1400多棵蜜柚树的环割工作足以让他累的筋疲力尽,但是为了蜜柚品质的提升,他又不能省掉这个关键环节。“以往我们家要把所有的蜜柚树环割完,就需要25天的时间,每天环割完都是腰酸手痛,第二天起来还要顶着酸痛接着干。”叶文龙说。

    果农们都清楚,果树环割是通过利刀或环割器切断果树主干或主枝基部皮层(至韧皮部,不伤木质部)一圈或几圈,起到暂时中断割口上下之间的有机营养的交换,从而提升果树有机营养水平,促进果树的花芽分化,提高果实品质和产量。然而,传统的手工环割方式比较费时费力,如果能在这一环节上省下一些时力,那对果农来说无疑是一件喜事。

    灵感往往来源于某一个不经意的瞬间。2015年12月,正值蜜柚树环割期,叶文龙在完成了一天的环割工作后,疲惫不堪地赶回家,在路上偶然看见一位石匠拿着角磨机在磨砖,他突发奇想——利用角磨机的原理来发明电动环割机。

    虽然说叶文龙的灵感来源于角磨机,但是他对机械的情感却是自小就萌生的。“读小学的时候我就很喜欢捣鼓一些小物件,家里的小电器坏了不管能不能修我都要给它拆开看一下。”原来,叶文龙从小就和机械对上眼,或许正是因为这份痴迷才让他产生这个灵感。

    有了灵感后的叶文龙开始利用业余时间着手他的发明,他请专业人士帮忙画图,闲暇时在网上、五金店淘一些零件,然后请人焊接、拼装。然而,只有小学文化又缺乏专业知识的叶文龙,却屡屡碰壁,“第一件样品让我很折腾,经常会遇到这个螺丝锁不上,那个零件装不了等问题,然后就要重新去买另一个型号的零件,不断地返工。”

    2016年4月,经过4个多月时间的磕磕绊绊,叶文龙的第一件电动环割机终于问世。带着成果,叶文龙兴冲冲地来到蜜柚园找了棵蜜柚树进行试验,然而,他失败了。“第一件样品刀片虽然可以转动,却没有任何实用性,拿着它去试验,却发现它根本割不下去。”叶文龙说。

    经历失败后的叶文龙并没有气馁,这一次他决定埋下头去,苦心研发,他在原来的基础上对连接处进行加固,置换容量更大、与齿轮转动更匹配的电池,加粗传动轴,加装可控制环割深浅的缓冲装置。一个月后,他再次拿着新样品来到蜜柚树下,这一次,在高速飞转的刀片声中,他发明的电动环割机在蜜柚的树干上划出了一道完美的圈,他成功了。当年6月,叶文龙发明的“一种全果树电动环割机”获得了国家实用性专利证书。

    从那以后,叶文龙一发不可收拾,他在一次次失败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在反复试验中精益求精、臻于至善,产品质量在每一次改造中都得到了提升。连接部从最初的焊接换成了现在的锁螺丝方式,齿轮箱材质从最早用铜制到如今的45号铁,外壳材质从原先的ABS塑料改成现在的尼龙加纤,传动轴直径从2毫米改成现在7毫米等等,每一次失败的试验都为他的产品带来一次改变,如今他家中的仓库已堆满试验后丢置的破铜烂铁。

    2017年6月,叶文龙信心满满地带着自己的得意之作,参加了平和创客大赛并获得二等奖。赛后,他将参赛时所制作的产品介绍视频发在网上,没想到,视频一发布,他的电话就被打爆了,“有广西、陕西、新疆等来自全国各地很多地方的果农朋友都打电话过来,询问电动环割机的行情、质量、实用性等相关信息。”叶文龙说,那一次他看到了电动环割机的应用前景,于是开始努力推广自己的产品。“2017年10月,我卖出了第一台电动环割机,当年一共卖出了6台,这几年销量逐年递增,陆陆续续卖出了500多台,”叶文龙说。

    如今,叶文龙发明的电动环割机已经拥有了成熟的技术,并广泛应用在多种果树上,他说,他现在用这套设备环割自家那片柚园的蜜柚树,时间节省了一倍以上,1400多棵蜜柚树环割完只需12天左右的时间,而且不再像以前那么累了。

    叶文龙说,五年来,他一次次地刷新着自己的记录,所研发的产品一件件地问世,把国家专利一项项地收入囊中。五年间,叶文龙一共获得10项国家专利,还有3项专利正在申请中。谈起自己这五年筚路蓝缕的创业历程,叶文龙说,没有失败哪来的成功,成功就躲藏在一次次失败的身后,就在百折不饶、锲而不舍中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