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388期>第4版
    第4版 :五江之源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故乡三味

    作者:⊙江惠春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21-07-05
    编辑:庄玮 点击数: 字号:

    【一】

    母亲在做菜,厨房里的烟火噼哩啪啦响着,这是我熟悉的场景。从小到大,我的印象中,母亲总是这样一副忙忙碌碌的样子。

    几十年来,母亲做菜的花样并不多,她不是厨师,没有经过培训,所有的菜谱都是按着自己的想法来做,母亲的拿手菜,就是腌制类的咸菜,腌上一大罐,可以吃好些天。也正是那些简单的菜式,把我们一个个养大。

    在老家,咸菜几乎是家家户户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肴,我的童年岁月,几乎都是吃着各类腌制的咸菜长大的。咸菜腌制过程比较复杂,要经过砍、剖、晒、揉等工序,且盛菜的菜坛一定要选用瓷坛才能制作出它的风味,也正是这些“苛刻”的条件孕育了独特的咸菜味道。父亲是个“咸菜控”,一日三餐都少不了咸菜。后来,举家迁往市区,那时常常让县里的亲戚寄上一大坛咸菜慢慢吃,后来母亲觉得寄送的方式太过麻烦,于是在每年芥菜上市的季节就开始自己动手做咸菜。

    母亲先把芥菜洗干净,晒干至软化,放上盐后再用双手像和面一样重复揉着菜,母亲说,这样的做法有利盐分充分渗透到菜里。母亲将揉好的芥菜晒至半干,然后用那种老式的陶瓷罐来装菜。陶瓷罐用之前必须洗净擦干再把菜装入罐内,装入一层,撒一把散盐,再装入一层,继续再撒些盐,一直到芥菜全部装了进去。母亲说,整个过程不能沾到一滴生水,而且盐分要控制好,否则菜会霉变。那种陶瓷罐,如今在市面上很少见到,罐体表面呈暗褐色,密封效果很好,母亲一直用它来装菜。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有种岁月静好的安稳。母亲用那个陶瓷罐,腌制出各种各样的菜肴,味道很合我们的胃口。可是在某一次的洗刷中不小心给摔碎了,于是,那个陶瓷罐,只能尘封在记忆里,成了一份小小的遗憾。

    母亲还喜欢腌制一些开胃小菜。姜丝就是母亲最常腌制的一种。“冬吃萝卜夏吃姜”,母亲经常念叨着这句话。姜需用那种较嫩的姜,颜色鲜,个头小。母亲把姜洗净,用刀切成薄片,再切丝,用容器装起来,把盐洒在姜丝上,再加些白醋在里面,大约几个小时后就可以食用。姜丝我是不吃的,我不喜那个味道。可是我喜欢闻着细细的姜丝浸在醋里散发的那种醋酸味,刺激着味蕾的神经,开胃解乏。姜丝也是父亲爱吃的小菜,父亲可以就着姜丝下饭,像吃着山珍海味般香甜。

    其实,最爽口的腌制菜,应数腌制黄瓜。黄瓜是夏季最好的蔬菜,腌制好的黄瓜,是我们吃得最为爽口的一道菜。黄瓜的制作流程相对复杂些,切法也讲究,母亲将蒜片、姜片、辣椒、白醋、冰糖等一些配料按比例配好,均匀地浸泡在黄瓜里,并放到冰箱保鲜几个小时,当母亲从冰箱拿出腌制好的黄瓜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一个个都垂涎欲滴。

    转眼又到了瓜红菜绿的丰收季节,母亲打来电话说她又腌制好了一些菜让我们回家食用。瞬间,眼前即又浮现出母亲揉菜的那些画面。一片一片的青菜叶子,在母亲的手里来回搓动。母亲腌制的是菜,而腌制我们的,是光阴。腌制的岁月里,所有的背景一如寻常。只是母亲的眼角纹渐渐深了,厨房的烟火,留下了想念的味道。

    母亲腌制的都是最常见的家常菜,因为用心,因为有爱,所以腌制出来的味道就非同寻常。我们的年龄,在开始中像青菜一样鲜嫩,经过了岁月这道盐水的腌制、浸染,逐渐成长。平安是福,柴米油盐最真。被尘世烟火渲染的心,比较平实,简朴。人生,不需要太多的跌宕起伏。怀着一颗俗世的心态,习惯四季交替,每天闻着人间烟火味,这样的生活,自有一份舒缓自在的味道。一如母亲手中那些咸菜,过滤涤荡了一层层的水分,再加以腌制,就是一道可口的菜肴。怀有这样一种简单的心境,或许,幸福的时光,就在那些腌菜里慢慢流淌着。

    【二】

    地瓜,一直以来都是让人感觉属于乡村的味道,难登大雅之堂。可是在上世纪80年代,地瓜可是孩子们儿时的最佳零食。

    读小学时放寒暑假,父母上班忙,就把我们姐妹“下放”到农村外婆家。当时,农村地多田广,很多村民在地里种地瓜,收成时,村民家里总有很多吃不完的地瓜,大大小小的地瓜散乱地堆放在角落里,无人问津。常跟地瓜打交道,在乡下,地瓜就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食物。为了不浪费资源,人们就变着花样吃。当时煮饭没有液化气,大部份用的是煤饼,炒菜则用烧柴禾的大锅灶。如果不断的往灶膛里面扔柴火,火就会越烧越旺。大人做饭的时候,会顺手拿上几个地瓜扔进灶火正旺的灶膛里。菜炒熟了,经过灶火炙烤的地瓜,开始散发出阵阵的香味。等灶火完全灭了之后,再捂上一小会,这时拿出地瓜,就成了外焦内嫩的烤地瓜,味道十分鲜美,那是最美味的食物了。

    由于地瓜是一种丰产的农作物,天天吃也会腻。人们就把地瓜先洗净蒸熟,再切成块在自家平房上晾晒,一晒就得晒上好几天,没有机器制作的纯手工晒法很费工夫。几次翻晒,直至干透成黝黑状,把糖份都浓缩在地瓜干里面。切法也不甚讲究,有圆形三角形方块形等。晒干的地瓜容易保存,可以放上好长一段时间。晒干的地瓜十分甘甜,有些晒得太硬了,要吃之前还得先到锅里蒸上十几分钟,等地瓜完全软化下来才咬得动。不管是干吃还是蒸着吃,都不失其本味,又有嚼劲,成为孩子们舌尖上的美食。

    很多年后,随着经济发展,物质也慢慢丰盛起来。当越来越多的食品涌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时,地瓜也有了一系列的新做法。在超市架子上,红心地瓜干,紫薯条,红薯干等琳琅满目,地瓜摇身一变,成了精致的食物。那种不添加任何糖分香精色素和防腐剂的自制黝黑地瓜干,已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近年来,据世界卫生组织透露,地瓜营养价值很高,富含大量的膳食纤维,有减肥健美之功效。种种资料表明,曾是农村土生土长的地瓜,已成为人们最受欢迎的食物之一。

    也曾在超市买过好些地瓜干回来品尝,也还算甜,可是总少了些属于地瓜原汁原味的那种味道。直到有一天,乡下表叔到城里走亲戚,给我们带了一堆的土特产,还有一大包黝黑黝黑的地瓜干。孩子见了问道,这是什么东西呢?一句话,让地瓜的记忆瞬间从脑海中迸发而出,弥漫在心头。

    现在的孩子条件好,衣服、玩具精美零食应有尽有。也从不缺糖吃,而是家长得限制孩子们吃甜食。这跟现在食品安全也不是完全没有关系。现在的食品,有哪样不添加防腐剂香精甜味素这些东西,好像没有它们就制造不出那些美味的食品似的。至于街边那烤地瓜的桶,据说有些还是工业桶改造而成的,那烤出来的地瓜还有几个人敢食用?现在孩子们生长在城里,很难有机会吃到农村灶膛里的烤地瓜,那种灶火熏出来的味道,充满了人间的烟火味,这种简单的本味,弥足珍贵。

    岁月渐长,有些东西以为就此遗忘,却没料到,或许在不经意的瞬间,记忆会浮出水面,那些纯真的岁月,在日渐沧桑的心里,越发的弥足珍贵。那是对童年生活的回眸,也是心里最美的一片净土。

    【三】

    有一次出差在外,不经意吃到一道老菜脯炖鸡汤的菜肴,汤色清醇,味道鲜香,同桌的人们不禁啧啧称好。原来这道菜是饭店的招牌菜,主料选用的是经过多年自然陈放的老菜脯,难怪味道如此香醇。许久没吃老菜脯了,在异乡的饭店,吃到老菜脯,我仿佛见到久违的故乡般亲切,思乡之情油然而生,难怪有人说,对故乡的怀念,其实是从吃开始的。

    老家地处闽南的一个小镇,淌过镇上那条宽阔的河流,就是外婆的村庄。村庄是一个圆形的土楼,家家户户的房子顶上都是瓦片铺就的屋顶,夯土墙,二楼用木制窗台,推木窗就是宽大窗檐。这个村庄里还有一个宽敞的晒谷场,每年一到七八月份,正是萝卜丰收时候,如果阳光灿烂,晒谷场上就会铺满了制作老菜脯的萝卜。农家女人每天天不亮起床,然后将自家的萝卜搬到晒谷场上晾晒。也有些小媳妇们占领不到场地,只好就在自家的屋檐上铺满了肥肥的萝卜。制作老菜脯的萝卜不似市场上卖的萝卜,必须是叶子连着根部一起晾晒。于是,白的萝卜绿的叶子,在太阳的炙烤下,开始缩水,叶片都蔫蔫地打卷了。

    农家女人每天都在翻晒萝卜,偶尔在屋檐上碰见了,彼此拉呱几句,话题总离不开关于萝卜的腌制方法。由此可见,要想知道哪家的媳妇比较贤惠,抬头看一看谁家的屋檐上萝卜干晒得最多,就有答案了。

    我的外婆,年轻的时候,也跟左邻右舍的小媳妇一样,天不亮就起来晒萝卜,日落时再收回来,等晒得差不多火候时,就让小女儿光着脚丫在萝卜上面一直踩,踩呀踩,踩得萝卜最后一点点汁都给挤了出来。那时,屋子里就散发着一阵阵浓烈的萝卜味,凑近了还可以闻到一股子太阳的味道。那种暖暖、温温的味道,是太阳留下的痕迹,闻着就觉得特别清新。

    外婆将晒干踩扁的萝卜放入大缸里,一层层铺好,每铺一层萝卜就撒上一层盐巴,直到咸分入里,便成为菜脯。制作时的工序要特别注意,不能沾一点点生水,否则萝卜就会烂掉。外婆说,萝卜腌制得好能吃上十几年,这样的菜脯才让人有入口难忘的品质。此话一点不假,菜脯腌制久了,状如固墨,品相虽不太好,煮起来却很香醇。在当时的农村,菜脯是穷人的菜。家家户户都备有几口腌制菜脯的大缸。村民们忙完农活回来,端起一大碗白粥,从大缸里扯上半条老菜脯,配着白粥,蹲在自家的门槛上,呲溜呲溜地吃得津津有味。而又有谁能想到,眼前这些黑糊糊的老菜脯,在若干年以后竟能成为一些饭店的招牌菜。

    老菜脯除了作为一种家常菜外,还可入药。外公是村里有名的老中医,时常自已上山采摘一些中草药回来给村民看病,连外婆腌制的老菜脯也成了外公的药。我们小时候,如果吃过量的荔枝和龙眼,胃肠很不舒服,外公会用老菜脯煎汤让我们服用,祛风散气,一会不适之感顿消。还有一些家长时常带着积食或不思饮服的小孩上门求治,外公还是采用老菜脯泡稀粥让小孩食用,果不其然,连吃三次后小孩腹胀即消,食欲增加。这一药方得到众多家长的推广,直至今日,在老家,还流传着这一食用良方。

    在城里生活多年后,物质生活日渐丰盛,人们不再只满足温饱,而对食品的营养、口味以及安全性有着更高的要求。老菜脯,许是因其制作程序烦琐及不太卫生的缘故,慢慢的便淡出我们的餐桌。我甚至忘记了,有多少年不曾吃到故乡的老菜脯。而今,却在异地他乡的老菜脯里,吃出故乡的味道,那味道里仿佛有阳光清新的气味,仿佛有亲人热切企盼的双眼以及声声不倦的嘱咐。人总是这样,离家远了,哪怕只是一道菜,就能勾起心里对故乡的怀念。

    对城里人来说,有各种佐料小菜出现在早餐桌上,包括菜脯,经过杂七杂八的佐料配制后,也成了城里人的小菜,但缺少了它的原味。正如梁实秋所言:“现在,火腿、鸡蛋、牛油面包作为标准的早点,当然也很好,但我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形下才接受了这种异俗。我心里怀念的仍是北平的烧饼油条。”对于原味的故乡菜,确实只能在记忆里回味。经过岁月熏烤,我们以为已经将生活煮成了另一种味道,却在回味中,咀嚼到另一种深刻的体味与解读。

    在今天,各种美味层出不穷,但人们依然怀念家乡的味道。按林语堂的说法:“美国人对山姆大叔的忠诚,实际是对美国炸面包圈的忠诚;德国人对祖国的忠诚,实际上是对德国油炸发面饼和果子蛋糕的忠诚。”如此说来,在异国怀念家乡菜,是海外游子对故国家园的忠诚。在异地他乡怀念老菜脯,是不是体现我对故乡的忠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