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385期>第4版
    第4版 :五江之源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灵通山的“前世今生”

    作者:⊙林坤详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21-06-15
    编辑:庄玮 点击数: 字号:

    每当搭车从高速公路往大溪方向驶来,远远就能看到灵通山了。山却陌生起来,只见峰岩连绵,仿佛是另外一个世界,另外一番天地。若是天气晴好的薄暮,在晚霞余晖的烘托下,从此处眺望,山更像是大漠深处的那种喀斯特地貌,使人感受到浩瀚无垠的空旷与神秘;又或者,山像是被大火烤着,使人联想起《西游记》里的火焰山来;再者,山中阴雨连绵、多日不断,雾满拦山,灵通山像裹着厚厚的被子,只露出似有若无的神秘面容。凡此种种,勾引着我的好奇心,就像灵通山上缥缈的云,时常萦绕左右。于是,便探究起她的“前世”来。

    一亿三千万年的灵通山,像极了一个顽皮的孩子。爆发,宁静,再爆发,喜怒无常,肆意挥洒着最原始的生命激情,那喷溅洒落的星星点点,成了“三虫游斗”“九牛拉车”“和尚背尼”等八仙造景的传说,也塑造了灵通山最原始的形态。2006年,漳州市地质学会召开“灵通岩旅游地质研讨会”确认灵通山是由于1亿3千万年前火山多次喷发形成的深切割中山地形地貌,这便是灵通山的“前世”。这样的火热、激情、愤怒,在沧海桑田的时间长河里早已褪去,冷却,凝结为灵通山粗粝的面容,黛色如屋的巨岩,崖壁上的一条细缝,沟沟缝缝里的一处涧流,涧流里的一顽石,青崖间的一粒砂……在地质公园博物馆里陈列着,在游人的脚下躺着,只要你走近她,亲近她,倾听她,那亿万年的光阴便会向我们走来……

    沿着石头凿就的阶梯一步步向上,登山赏景。天地悠悠,山石巍巍,俯仰之间,休憩凝神的片刻,有远古的玄思。一亿三千万年前,灵通山是怎样的一种情状?它爆发时的地动山摇,使大地上的飞禽走兽都受到了惊吓,譬如恐龙这样的史前动物,继而奔走相告,远远观看了这场“盛典”。待山冷静下来,它又吸引了诸多的珍禽异兽前来筑巢相伴,它们甚至带来了花和树的各样种子,在这里播下四季,开始了漫长的厮守,又很快凐灭了踪迹,唯有山留了下来。这山是孤独的,在孤独中抚去棱角和伤痛,变得安详、笃定,修得一颗慈悲之心,以至于神迹显现,以永恒的姿态示人--小帽峰,世界上最大的天然大佛头像。它就在你朝圣的路上,在你转身回眸的刹那,惊鸿一瞥,一眼万年。

    贴着崖壁行走,像一朵白云一样在山中逗留,就像婴儿在父亲宽厚的怀抱中,有着坚实的依靠。此时,你早已忘记了那远观得来的印象,灵通山冷峻的外表下是父亲般的深沉与刚毅。你还会为绝壁上嫣红的杜鹃花所惊叹,那是浴火之后的一抹温柔,“前世”的印记不可磨灭。

    “前世”无文可考,“今生”却是有字可据的。据史料记载,唐垂拱年间漳州刺史陈元光在大峰山(灵通山)设立巡逻台,观音菩萨的香火就是从这时传入了灵通,广大善信立庙供奉,灵通观音菩萨香火由是日盛。山上的寺庙大多依山傍壁而建,故多名“岩”,寺庙小而神秀,香客信仰虔诚,灵应感通,至宋代有“九岩”之说。最负盛名的灵通岩便是建在盘石覆盖的天然石洞中,早些年,香客要上山朝拜只能缘小径攀藤爬壁上去,即使是体力尚好的年轻人要爬上去也是有几分难度,但香客信心不减,虔诚依然,前来朝拜的信众络绎不绝,香火甚是旺盛。

    一座山有了信众、隐士、访者,便开始有了记忆。神秘秀丽的灵通山也吸引了众多的修行者前来归隐。“西归祖师”玉屏洞“修行得道处”至今犹在,黄道周神像静静地矗立在“石斋书屋”崖洞间,续写着“灵应感通”的古今传奇故事,“天子万寿”摩崖石刻还在诉说着著名隐士张士良的忧国之思……

    明清以后,黄道周、林釬、陈天定、徐霞客、蔡新、吴鸾等墨客骚人,官宦名流纷至沓来,或作诗题字,或吟咏唱和,灵通山水,跃然纸上。

    1998年,县政府决定成立平和县灵通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对景区更好地保护、开发和管理。今天,景区已经建设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正以崭新面貌迎接着海内外来宾和八方信众,谱写着新时代景区建设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