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383期>第4版
    第4版 :五江之源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一颗“红心”映初心

    作者:⊙龚秀娟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21-05-31
    编辑:庄玮 点击数: 字号:

    1913年出生于安厚镇碗窑自然村的老红军张树连是个出色的地下交通员,也是个廉洁自律的好干部、好党员。张树连担任闽西南地下交通站站长时,没有工资,没有口粮,连平时组织发给他的草鞋,也留给游击队员穿。为传递情报,他经常赤着脚、顶着刺骨寒风、冒着倾盆大雨,穿梭在崇山峻岭之间。

    “皖南事变”后,国民党顽固派对乌山根据地加紧经济封锁,严控从云霄到安厚、大溪再到九峰这条商路。当时,食盐是最为紧俏的生活必需品,在敌人封锁下,根据地食盐更是紧缺。张树连与根据地同志“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经常摘带咸味的野果子吃,搭草寮、睡山岗,喝无盐粥、啃地瓜,生活十分艰苦。

    自国民党实行“三光”政策来,石洞就成了地下交通员的家。他们住的是最简陋的石洞,干的却是最光荣的革命事业。地下交通员们怀着无比坚定的革命信念,每次都出色地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每年秋收时节,国民党都会派大批兵马前来抢割粮食,穷苦百姓总是眼巴巴看着粮食被抢走,痛心又无奈。当时,张树连接到保卫秋收的任务,他积极发动乡亲们,和其他地下交通员一道,全力帮助乡亲们抢割水稻,并把粮食藏在山洞里。有一次,张树连发现一个交通员饥饿难忍,偷偷拿了一点山洞里的粮食,正巧被张树连发现。他严肃批评这位交通员:“你怎么能随便偷拿粮食,我们是与那种向群众索要财物的坏人作斗争的,怎么能反过来直接拿群众的东西呢?没有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是干不了革命的,是会被驱逐出革命的队伍的。”这位交通员惭愧地低下了头,将拿走的粮食都拿回来。从此,交通站里的人没有再犯类似的错误。

    有一天,张树连接受上级指示,要到大沙岗对面山下寮仔山洞内提取10打军鞋发放给游击队的任务。任务紧急,张树连来不及吃饭就要出发,母亲叫住他说:“你的脚肿得那么大,休息几天再去吧。”张树连忍着痛,笑着对母亲说:“一点轻伤没什么,不能耽误了组织交给我的任务。”母亲无奈,挥着泪说:“真是硬骨头,一心只想着革命,就不要自己的性命。”说着向邻居家借了个布袋,装了几个草粿让张树连路上吃。张树连顺利完成任务后,发现母亲没有将布袋及时还给邻居,便对母亲说:“共产党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说得清清楚楚,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赶紧把布袋还给邻居!”而这位邻居却不这么想,他觉得一个布袋没有什么,执意要送给张树连。张树连盛情难却,最后让母亲送几颗鸡蛋给邻居,他才觉得心安。

    1938年,张树连的弟弟张其林也参加了革命,并当上一名新四军军医。出发前,在村头大榕树下,张树连拍着弟弟肩膀说:“一旦打起仗来,军医就得站在生死线上,和阎王爷抢人。红军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不能丢,这本中草药册子是父亲生前留下的,让它陪伴你参加革命吧。”张其林接过册子,紧紧抱在胸前,激动地对张树连说:“哥,放心吧,革命不成功,我就不回家。”望着弟弟稚嫩的脸庞,张树连万分不舍。前路漫漫,他不知道弟弟何时回来,还能不能回来,他心里一点底都没有。干革命必然会有流血牺牲,张树连兄弟俩都坚信革命必然胜利,他们绝不退缩,义无反顾地奔赴革命斗争一线。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张其林在抢救伤员转移途中,遭敌机袭击,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年仅23岁。没想到,兄弟俩榕树下这一别,竟成了永别。

    八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的碗窑山青水秀,一派生机勃勃景象,当年那些破落的旧瓦房全部换上钢筋水泥的新房子。村头那棵大榕树依然健硕,成为村庄见证那段红色历史的一个不老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