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5期>第3版
    第3版 :商贸经济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走过老区遇“松公”

    作者:◆黄志耀 文/图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14-02-03
    编辑:周艺桂 点击数: 字号:
     
     
     
        得知松湖村的书记陈金火最近成立一家“平和县秀芹山果竹有限公司”,笔者便与乡驻松湖村的工作队长陈清东相约前往采访。
       一个阳光很灿烂的早上,我们俩从乡政府所在地出发,一路上,陈清东向笔者讲述了松湖村人情世故、风俗和近年来发展情况,从他的表情看,显然他对松湖村有很深的感情。一了解,得知他已经在松湖村当工作队6个年头。我们在谈话中,不觉间便来到这个革命老区基点村。陈金火正在房子右边的竹林里,他看见我们的车子穿越竹林而来时,远远就向我们招手致意。
       下车后,我们径直来到竹园里,我对着陈金火开玩笑说:“现在又有一个官位了,应该叫你大经理或者书记?”他笑了笑说:“经理是自封的,要成立公司就必须有一个法人代表嘛!”
       “那你怎么突然间想起要创办公司呢?”我看了陈金火支书一眼,开门见山问。他说:“乡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原生态的保护,书记、乡长多次深入我们内山片调研,当知道我们有些人准备废竹种果时,就建议我们转变观念,应该在竹里做文章,如进行粗加工,有条件的话,可以探讨办厂或者招商引资等等。调研后,乡书记还带我们到南靖县竹制品加工厂参观学习,我们的公司是参观学习回来以后才着手建立起来的。”
       “哦!原来是这样,那公司的宗旨是什么?”我问。
       他说:“原竹价钱很低,所以我们初步打算是先进行竹的初加工,依托外地的竹器厂。我们测算了一下,通过初加工,竹的身价可以翻倍,但具体工作都在办理中。”
       由于公司还没有实质进入,笔者便转了话题问起“列宁小学”的事情。陈金火支书看了我一眼,说:“1938年创办的‘列宁学校’就在片仔自然村的一个小祠堂里,距离这里不太远,我带你先去看看。”于是,我们就从左侧小山道往下走,虽然路不太好走,但近了一半的路程。陈支书边走边介绍说,“松湖村是大芹山革命根据地的主要村庄之一,是革命老区基点村。1938年,中共平和县委为了革命根据地的儿女学习文化,特意在这里创办了‘列宁小学’,陈天才为‘列宁小学’校长。”
       边走边谈,大概十来分钟,我们就来到片仔自然村的一个破烂不堪的屋里。陈支书说:“这就是‘列宁小学’。”
       “房子已经这么破烂了,怎么不修理一下,这是革命遗址,如果全部倒塌,不是很可惜吗?”我不无惋惜地对着他说。“我们现在正在四处筹集资金,也积极向有关部门申请,现在已经择日准备动工了!”他说。
       参观了“列宁学校”后,我们沿着右上方另外一条小山道行走,由于崎岖不平,而且是上坡路,不太好走,我们身子竟然觉得有点热乎乎了。但这时轻轻的山风仿佛知道我们的心思一样,从竹林里向我们飘过来。这股夹杂着竹香的微风沐浴着我们,使我们觉得太爽快了。
       走了半个钟头,我们来到一片大竹林里,突然间,透过竹林我发现前边有一棵大树,很独特,它遮住这里的“半边天”。
       “怎么在竹林里有这么一棵大榕树呢?”我问。
       “这棵榕树是长在石头上,据说已经有1000年的历史。”陈支书说,“我们陈姓在这里安居已经有四五百年了,我们祖先都称呼它是‘松公’”。(因为榕树我们本地话也叫松树,所以有千年历史的大榕树,一般来说,都称“松公”。)
       “1000年的历史有没有记载?”我问。
       “没有什么文字记载,但我们祖先都叫它‘松公’,我想这就是最好的记载吧!”陈支书说。
       说话间,我们已经来到这位“老寿星”面前。
       只见它的头部就像一个庞大的怪物,错综复杂的根紧紧抓住下面的一个大石头。笔者有点“撼山难,撼大榕树更难”之感。
       这时,陈支书微皱了眉尖,凝眸向空中遥望说:“树上有十多种植物,其中有的还是名贵中草药。”顺着陈支书的手一望,果真有好多小树和花草,而且枝繁叶茂,好像整个天空都被它遮住。
       我心里嘀咕着:“没有想到今天在这个深山的竹林里遇到这棵大榕树,真是大饱眼福!”接着我问陈支书说:“这棵大榕树覆盖面积至少有六七亩地。”陈支书肯定地说:“有多没少!”
       “关于这棵千年古榕有什么传说?”我看了陈支书一眼问。
       “陈政带兵进漳时,据说有一次,一队士兵与‘蛮獠’作战中,‘蛮獠’被打得狼狈不堪,其中有小股‘蛮獠’就逃到这里隐藏。唐兵追到这里发现不见‘蛮獠’,就在此安营扎寨,这棵古榕树就是那时栽下的。”陈支书说到这里,他看了榕树下的一大片平地,接着说:“可能当时就居住在这里。”笔者随着他指的方向一看,我们站的位置果然是一块不小的平地。我想,也许这是真的,因为有大榕树的地方,一般来说都是有楼社。
       这时,我转过身想退后再拍照,不知什么时候跟着我们到此的一位70多岁的村民告诉我说:“‘松公’很灵验,有求必应!”
       “是吗?”我瞧了他一眼问。
       于是,他就说起以前缺医少药时代的一个故事。
       一年春天,他得了病,连续几天发热,求医问卦都不退烧。没有办法,一天早上,他的父亲就泡上一壶茶到这里拜“松公”,之后从树上采了几种草药和竹叶心,回家时煎熬一大碗让他喝。说来很神奇,喝后不久,他的烧就退了。
       “真的吗?”我问他。
       “千真万确,当时我已经十来岁,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他说。看他的表情是认真的,笔者也认为这可能是真的,因为青草药和竹叶心本来就有退烧作用。
       说到这里,我们想告别这位老态龙钟但仍然生机勃勃的“老寿星”了。离开前,我们再一次抬起头遥望着,只见茂盛的叶片在微风吹拂下,轻轻摇动着,好似知道远方的客人就要离开这里,它在向我们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