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382期>第4版
    第4版 :五江之源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嬗 变

    作者:⊙张山梁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21-05-24
    编辑:庄玮 点击数: 字号:

    1932年5月,毛泽东率领的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送来了“发展闽南游击战争,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指示,点燃了革命热情。游击队和红军深入漳浦、南靖、平和三县交界地区发动群众,废除苛捐杂税,打击反动民团,扩大农民武装,建立红色政权。中旬,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建立苏维埃政权,平和的欧寮、三坪、山前等地先后建立了革命委员会。下旬,通过整编农民赤卫队、游击队,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简称“红三团”)。

    1933年8月,面对国民党的“围乡、抄山、拘捕”等围剿,“红三团”寻找战机,向平和黄井出击,恢复并扩大了纵横百余里的靖和浦革命根据地,建立靖和浦边区苏维埃政府。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后,为粉碎国民党的“清剿”,“红三团”兵分三路跳出外线作战,向平和的峨眉山、文峰、黄井等地发展大片的游击区、根据地。在“红三团”向闽西方向推进之际,“红九团”遵照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把闽西南连成一片”的方针,转战在绵延千里的崇山峻岭之中,历经千辛万苦的长途跋涉与艰苦作战,8月下旬到达平和三坪村,与“红三团”胜利会师。为此,中共闽粤边特委还在山前为这两支红军的历史性会师举行隆重的庆祝大会。完全有理由说,地处平和文峰、南靖程溪(后划归龙海)交界地区的黄井、山前一带始终是靖和浦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边区老百姓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片浸透革命基因的红色热土,是我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在我的家乡黄井,就有近百名青年参加“红三团”,其中还有我父辈的至亲。我伯父因“漳浦事件”而成为“红军失散人员”;叔父编入“新四军”奔赴抗战一线,转战南北,直到上世纪80年代的一本《烈士证》送达我家,才得知叔父在渡江战役中成为一名烈士。跟我伯、叔父一起参加“红三团”的许多乡亲,大多牺牲在解放前,有的连姓名都没留下,有的甚至遭受非人折磨。如中共“七大”候补代表林鰗鳅,在狱中被严刑拷打以致双目失明,仍坚贞不屈,英勇就义时年仅28岁。是什么信仰与力量让他们走上革命道路的呢?记得当时驻点前埔时,我曾看过当年红军写在墙上的宣传标语:“当红军有饭吃”。我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完全明白了父辈们参加革命的初心与使命,就这么简单朴素,那就是为了“有饭吃”,就是为了千千万万衣不裹体、食不果腹的劳苦大众有衣穿、有饭吃、有房住……在今天看来,“有饭吃”是多么轻而易举的一件事,而在国民党统治下的那个年代,有时却比登天还难。将“有饭吃”作为一个追求的目标,即使放在今天来看,也依然有着现实意义,因为那是老百姓向往美好生活最为直白的语言。

    “当红军有饭吃”。不是为了自己生存的那“一口饭”,而是为了千千万万劳苦大众的“一日三餐”;所谋的不是一己的幸福,而是中国人民的幸福、中华民族的复兴。我想这应该是包括伯父、叔父、林鰗鳅等在内的所有参加“红三团”父辈们的初心吧!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但初心只是一个,亘古不变。“有饭吃”依然是今天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是的,“有饭吃”是当年红军给贫苦大众的一个承诺;“吃好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则是今天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个使命。新中国成立后,作为革命老区基点村的黄井、山前等靖和浦边区村,赓续老区革命精神,在建设美丽富庶文明新农村的征程中,再度披荆斩棘,劈波斩浪,续写了“有饭吃”的初心与使命,展示了靖和浦边区村壮丽70年的新篇章。

    黄井村比邻龙海、南靖,是一个三县交界的地方,又是“县尾”,加之村民的祖籍众多、成分复杂,历来就是一个社情杂、矛盾多、管理难的“刺头村”,解放前甚至还是一个土匪窝、赌博地呢。如今,这里已成为工业园区,是平和县工业发展的主战场,放眼望去,看到的是规划有序的园区,鳞次栉比的厂房,还有忙忙碌碌的身影、进进出出的车辆……曾经的“刺头村”,已是乾坤宴清,民情朗朗;曾经的“泥腿子”,已是在家门口上班的产业工人;曾经的“土匪窝”,已是井然有序的现代化企业;曾经的“茅草屋”,已是装饰一新的洋房别墅……每次回家时,我看到家乡的这些变化,总是满心欢喜,可以告慰的是父辈们“当红军有饭吃”的愿望已经实现了!

    前埔村是一个远离集镇的边远山区小村,只有山前、东埔2个自然村,140多户、约600人,是我奋战于斯的地方。记得30年前,我徒步从东埔爬山越岭,走路到山前开展驻点挂村工作。当时前埔哪有什么公路,直到后来才开辟了一条约3米宽的“晴天扬灰、雨天水泥”的土路,一旦雨天,根本无法进出。所谓的通电,是村办的小水电站供电的,只有晚上才发电,而且不超过十点就停电了,群众戏称为“水鬼灯”。如今的前埔村是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昔日狭小、陡峭的泥泞村道,变成宽敞的水泥硬化公路,打通了乡村振兴的脉络;昔日的“水鬼灯”,搭上农网改造的政策红利,联接国家电网,村民不再为用电而愁。曾经以粮为纲的耕作模式,被“分田到户、联产承包”的大潮所掀翻,全村走上多种经营之道,种植蜜柚、柑桔6000多亩,人均超10亩,还有茂谷柑、百香果、葡萄柚等新品种,同时还发展片仔癀、虎尾轮等中草药,人均年收入超过3万元,家家户户都住进洋房、开上小轿车,过上红红火火的好日子。当我站在当年举行红军会师庆祝大会的会场遗址上,不由感慨万千。除了那棵见证80多年风雨历程依然挺拔耸立的青松外,一切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看到的是一幅老墙庭院、溪桥流水之景,闽南风格的民居依次排列,苍翠碧绿的树木绕房而立,绿道、凉亭、长廊点缀于房前屋后。此时此刻,微风吹过那棵青松,传来阵阵松涛,我仿佛听到当年红军战士那“当红军有饭吃”的呐喊声回荡在山谷之中,催人砥砺前行……

    是的,一条“当红军有饭吃”的标语,让多少共产党人为之奋斗、打拼,昨天纷扰凌乱的黄井已然宴清、文明,昔日偏僻闭塞的山前已然富美、祥和。曾经的落后面貌是那么刻骨铭心,依然藏匿在心中的深处,因为那是催你打拼的无形鞭子:落后就要挨打;如今的欣欣向荣是那么令人欣慰,始终展示在世人的面前,因为那是让你骄傲的有形成效:发展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