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381期>第4版
    第4版 :五江之源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芦草长青,溪流不尽

    作者:⊙龚秀娟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21-05-19
    编辑:庄玮 点击数: 字号:

    每次陪着家人回芦溪,都是不一样的感受。

    那次,我们特意往漳汀村重拾红色印记,汽车直驱漳汀大桥,这是一座两墩三门的石板大桥,石桥横跨河两岸,错落有致的石板从桥头延伸到桥尾。踏上桥面,凭栏俯视,河水潺潺地流着,河水清澈见底,滑过布满青苔的鹅卵石和随风摇曳的水草。我走在坚硬的石桥上,走进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

    1935年5月,国民党八十师调入平和,向闽西南交界处的芦溪革命根据地进行疯狂“围剿”,企图扑灭革命烈火。刘永生的部下罗德标带领一个红九团小分队准备撤退转移到永定,在崎岭桂竹洋跟国民党军队张河山部队交战。到芦溪时山洪暴发,漳汀河唯一木桥被水淹没,汹涌河水阻挡了红军转移路线,眼看着70米长,宽50公分木桥被汹涌的河水冲垮。漳汀群众得悉,奔走相告,瓢泼大雨中赶来相助,40个青壮年把木板扶起来,搭建起一条窄小的通道让红军过去。但屡次被洪水冲垮,有的青年跳到水里用肩膀撑住木板,有的拿出家里的木桶拉伤员过河,有的拆掉家里的门板,锯断房梁架设桥梁,一时热火朝天。在漳汀群众的帮助下,一百多位红军迅速过河,甩掉尾追之敌。

    “架桥助红军”后,1935年7月国民党一五七师黄涛部伙同张河山又来骚扰老区,把漳汀冠以“通匪、济匪、窝匪”的罪名,还搞了一个移民并村的“大搜剿”,红色山村又一次遭到兽蹄蹂躏。时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的刘永生得知消息后,对漳汀群众不顾生命危险,“架桥助红军”的行为表示赞扬。1959年,刘永生将军仍不忘当年漳汀人民对革命斗争的贡献,在其关怀下,省、市、县三级政府拨款,在漳汀河修建一座面宽3米,长70多米的大木桥。2020年,当地政府在漳汀桥旁建了一个红军亭,与漳汀桥相得益彰。经过一番改造,如今这里红花、绿树、石凳、路径等环绕,村民们茶余饭后,闲来信步,怡然自得。

    漳汀村的下游是九曲村,大姑的家就在那里。大姑得知我们要回来,一大早就去田里采摘午餐的食材。见我们的车到了,远远地向我们招手。大姑是个勤快又能吃苦的农村妇女,从小听了很多关于她外婆——钟桂花的革命事迹,偶尔会对我们说革命的故事:“从小我就听我阿姆说,红军对百姓不偷不抢,不拿百姓一针一线,纪律分明,百姓们都愿意帮助他们。那时我的外婆就是地下党,到我比较大的时候,只要一提起外婆,阿姆的眼泪总是簌簌地往下掉。”大姑平静地讲述着自己外婆的革命故事,可我的内心却平静不下来,满腔的烈火在我心中燃烧。

    1930年,国民党对秀芦、漳汀、西新等老革命根据地实行了“三光”政策,钟桂花就是在这次的扫荡中被保安团抓走,枪杀于秀芦。她五个子女中,只有一个女儿出嫁成家,其余都尚未成人,最小的儿子才刚满周岁,家里人不得不将最小的儿子送人。1946年在国民党的政治迫害和经济封锁下,老区人民不是死于枪杀,就是死于瘟病和饥寒,钟桂花的其他三个子女也迫于生计,流落异乡。钟桂花参加革命后,除了经常在大埔和芦溪往返传递信息外,还将自己的陪嫁品和家里能卖的东西都兑换成银元为党筹钱,体现出了共产党人博大无私的胸襟和可歌可泣的奉献精神。她的后代,平凡而穷苦,秉承了母亲的无私精神,从没有想要得到组织荫庇的他们依然坚强地生活在祖国的蓝天下。

    回去的路上,我们行至下圩烈士亭,我知道,在那段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里,有太多的历史留白与缺憾,有的烈士甚至连名字都未能留下。然而,无论是钟桂花还是其他无名烈士,他们的背后都有一段意蕴丰富的革命人生,打开的都是一段段壮烈豪迈的历史。我们应该记住先辈们的革命事迹,让这片土地上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