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380期>第4版
    第4版 :五江之源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蔡家堡之旅

    作者:⊙心 远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21-05-10
    编辑:庄玮 点击数: 字号:

    清明节,是祭祀祖先缅怀先辈的日子,值此“雨纷纷”即将到来之际,也是体验闽南民俗民风,细察先辈艰辛创业的最佳机遇。一位琯城文友邀我同往素有“福建第一堡”之称的山格镇隆庆村的“蔡家堡”走走,我欣然应允。

    据载,隆庆村是蔡期远于南宋绍定元年在此开基,历经十年艰苦发掘后,蔡氏族人发现这里是块风水宝地,四面环水,坐东朝西,且东高西低,呈“粪箕”体,预示广纳四方财源之意。便于南宋嘉熙二年开始兴建“蔡家堡”,再历经宋、元、明、清、民国的不断修缮,建成城墙750多米、城内百多间二至三层房屋的城堡。随着近年保护开发,这座近八百年古堡发生巨变,却依然能让人时时感受到其文化气息的丰富内涵。

    刚进蔡家堡,给人第一“印象”是鲜美,一道道鹅卵石巷,一幢幢古朴古香的老厝,这里石多、砖多和瓦多,且都是厚重的青砖古瓦。毕竟“堡”与“寨”不同,“寨”一般是指四周有栅栏或土质围墙的村庄,古时有“军宿处”之称,为临时驻扎之用;而“堡”本义上是指用砖、土或石筑就的小城,后指有比较坚实的围墙,里面房间多,相对繁华,适宜长期居住。从巷道两旁的门牌号也可发现其中端倪,如“隆中村城内”——这里非常明显用“城内”提示我们进入的是一座古堡,而不是山寨。沿着这条两米多宽古巷道一路前行,路面是鹅卵石铺就,两旁是青砖或花岗岩墙体,上方是厚厚雕有花纹红瓦。迎着习习凉风,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外加空旷处整齐划一的篱笆和栅栏,以及两旁墙上悬着的一串串火红灯笼,一路让人赏心悦目。

    在村史馆,我更加详尽地了解到蔡家堡的历史渊源,它不仅是座历史悠久古堡,同时还是人文古堡、抗倭古堡和水上古堡。这里还是一处革命老区,这里曾涌出蔡介生、蔡育祺、蔡顺天、蔡新生和蔡汝唯五位革命先辈。这里民风纯厚,每年正月初五的“双狮走水尪”延续至今,就连古时最常见、最习以为常的“刮锅灰”,也是蔡氏族人的一种庆典活动。就在我们跨出村史馆瞬间,看到一位年轻妇女在馆前石臼里舂一团青绿色的块状物。“在舂什么呢?”“清明粿,祭祖用的。”她抺了一把汗水补充说:“你这年纪应该懂才对。”我笑笑,真不好意思回答她,我确实没见过。进来时我就发现了这个大石臼,还以为是摆设,没想到是还在使唤的真家伙。孩提时也见过石臼,如今,日常连个石臼的影子也见不到,谁曾想,几十年过去了,这里竟沿袭古法在舂粿,日子显得多纯朴。

    我提起大杵,用力地舂了几把,几下便觉力不从心了。我还是不解这草粿是怎么做成,赶忙向眼前“师傅”请教。她细细地告诉我,先把摘回来的鲜艾草叶洗净,然后捣成泥,再和滤干的糯米浆、红糖一块搅拌均匀,再包馅团成或圆或方形状,用竹叶包起来,在笼屉蒸熟便是一个个“草粿”。常听说草粿好吃却难做,一点不假。

    我们又游览了蔡氏宗祠,这里最吸引我的是“蔡氏宗亲进士榜”,我细数一下,历朝历代共有四十八位文武进士,还出过一位正五品的刑部郎中,蔡氏族人声名赫赫。我们沿那条细长古巷道一步步往北走,在野草映衬下,小巷更显古意。坐在北门石砻旁,我仿佛听到儿时爷爷正赶着牛儿,拉着硕大石盘一圈圈磨谷脱壳的隆隆声响,在古堡,我们见到了孩提时的石狮、石磨、石条、陶缸和陶瓮这些老物件,远去的岁月仿佛一一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