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377期>第4版
    第4版 :五江之源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新风润双溪

    作者:⊙江惠春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21-04-19
    编辑:庄玮 点击数: 字号:

    “一戈探虎穴,万里到龙湖。原上千花雨,湖边百草埔”。这是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开漳圣王”陈元光所盛赞的漳州平原。千百年来,闽台以及海内外漳籍同胞缅怀陈元光的丰功伟绩,尊称他为“开漳圣王”,其将军墓位于芗城区北部,九龙江北溪南岸的浦南镇。浦南历史悠久,是由九龙江水孕育出的灵性之地。九龙江的水,摩挲土地上的生灵万物。九龙江北溪一路蜿蜒流淌,宛如蓝色的缎带,流过方寸土地,自西向东来到千年古镇浦南,在双溪村转了个弯,改由北向南继续行进。江水在拐弯的时候,将水也留在了那里,孕育了双溪这片肥沃的土地,也滋养着这方乡民。

    如果说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芒,那么,窥双溪村的一方土地足可见乡村文明的前进步伐。刚一进村就发现红色瓦墙的别墅式小楼一座连着一座,整齐又排场。看似小小的一座村庄,再往里走着,却见一大片绿地广场,青青的草地上有许多星星点点的小花,在草丛中轻舞飞扬,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致展现在人们眼前,草地上、大树下,人们或围桌品茶,或席地而坐,小孩子们在铺满青草的园里开心地嬉戏。悠远的乐曲在上空蔓延,袅袅余音宛如回荡在空气中的一抹芬芳,那些青草树木在音乐声中迎风招展,摇曳生姿的展现着生命的绿意。绿树,草地,相互映衬,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焕发无限生机,这就是依九龙江而建的忆芗公园。

    村中心有一座还在修缮中的日昇土楼,是浦南镇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圆形土楼。据说在清朝年间,双溪族人便兴建该楼,用于聚族而居,防御匪患袭扰。站在黄土墙边上晒太阳,看太阳光影倾洒在日昇楼上,到处都散发着强烈的温暖气息,如此真实悦目。楼里的一砖一瓦,在隐蔽处兀自发光。当它进入人们视线后,那些光渐渐扩大。和平盛世年代,日昇楼,不仅仅是人们观赏性的建筑,更是一座温馨的家园,坚守的港湾。在新村建设中,双溪宫庙宇,月瑶池及村容村貌、村风民风都取得可喜变化。不仅仅是村容村貌得到全新的建设,近年来,乡风文明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推动着双溪村走向文明健康,致富奉献的新气象。

    双溪村文明乡风起源于什么时候呢?在屋檐下,与几位老人家喝茶闲聊,其中一位老者条理分明地讲述说,“我们这里,大家都和睦相处,不吵架,就连红脸的事情都很难见到。”至于从何时开始有这样的文明乡风呢,老人家们只道记不清楚哪年开始,却道他们懂事起就保留这样的传统,热心公益、注重孝道的风气却一直比较浓厚,像平时组织老人妇女义务除草之类的事情已经成为常态。“乐善好施”则是双溪村文明乡风的最大特点。村里本来一块闲杂土地,属于无人管辖之地,为了变废为宝,村民们开始筹集资金用来建设公益讲堂,以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文明之风吹进村民心田。

    日前,一座公益性人民大食堂在双溪村升腾起阵阵诱人的饭菜香气,多名村民报名当义工,负责食堂的日常运营。这座大食堂凝聚了全村人的目光,承载着太多人的期盼。老人家说,村里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外地,留在村里的人口大多数是中老年人,老人们的衣食起居倍受子女牵肠挂肚。在镇党委政府引导推动下,村民们逐渐见贤思齐,一批外出乡贤表示愿意出资出力参与这一公益事业,为村里的老年人长期供应免费的一日三餐,这座食堂,解决了外出子女们的后顾之忧。人们还在食堂前开辟了一块数亩地的“双溪乡村菜园”种植蔬菜,尽量自给自足用于老人食用。百善孝为先,双溪村的敬老新风愈浓,双溪人民大食堂作为全市首个公益性人民大食堂,是推进乡风文明、传承良好家风、弘扬敬老美德的一项重大而有力的探索和实践,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既弘扬尊老孝亲传统,更深化提升文明乡风。

    在乡村,土地是一切的基础,而每个乡村都自有一番风貌。从历史走到今天,土地不仅是人们的安身立命之本,更是释放乡村进一步发展能量的钥匙。站在双溪的土地上,可以感受九龙江穿越而过的气息,风中飘来树木的清香让我们心静欣喜,这里的一切生命都需要土地滋养,而双溪也妥妥地安顿着每一户村民的家,这个九龙江畔边上的村庄,让人们感受着爱的力量在凝聚,在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