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366期>第4版
    第4版 :五江之源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爱武山和它的女民兵们

    作者:⊙林丽红 文/图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21-01-25
    编辑:庄玮 点击数: 字号: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当今,平和县山格镇隆庆村的蔡家堡可谓是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和旅游胜地了,游客们从四面八方而来,就是为了探访蔡家堡至今保存完好的古堡建筑群和它的乡村美景。

    今天要说的是,上个世纪中期隆庆村远近闻名的一座山和生活在这座山上的一群人。这座山有一个很霸气的名字——“爱武山”,它就屹立在距离蔡家堡东南方约2公里的地方,当时的爱武山上生活着一群女民兵。在那个年代,这个女民兵集体可谓是八闽大地上的一面旗帜,人们争相从四面八方而来,不只是来参观的,更多的是以她们为榜样来学习的。

    就像山格镇隆庆村曾经被称为“山格公社隆中大队”一样。爱武山也不叫“爱武山”,它的最初名字其实叫做“寨仔柯山”。爱武山这个名字的演变由来与当时生活在山上的一群女民兵息息相关。

    2020年红五月的一个周末,我和朋友一起如约来到蔡家堡,见到了一群当年第一批山上的女队员,她们当中的林月里和蔡金莲两位是我少年时代就认识的阿姨,按上山时间测算,她们应该都已过了古稀之年了,可是她们硬朗的身子骨和矍铄的精神状态又令人怀疑她们是否已过了退休年龄。站在村史馆为她们展示的资料介绍板块前,看着墙上张贴着的一张张自己当年英姿的照片,这群当年的女兵一下子打开了记忆的闸门,仿佛回到了属于她们的那个年代……

    在上个世纪的1966年9月,为响应党中央“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隆中大队党支部书记蔡土角动员组织13名女青年上山来到大队所属的寨仔柯山开荒,在这里成立“妇女耕山队”。1967年,寨仔柯山改名“红隆山”。1969年末,县、公社武装部派干部上山帮助队员们训练,为她们配发武器,把妇女耕山队组建成“女民兵排”。在山格公社书记曾南湖的提议下,这一座注定要被一群女兵书写传奇的大山再次更名为“爱武山”,当时的人们认为,这个名字与这个“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女兵群体更般配。此后,上爱武山的女青年人数逐渐增多,至1978年已有74人,就这样,“女民兵排”变成了“女民兵连”。1981年体制下放后,爱武山妇女耕山队资产归大队集体,民兵武器集体上缴县武装部,耕山队终止。从1966年至1981年,历时16年,期间前后上过爱武山女青年共有121名,其中有13名是来自城里的上山下乡女知识青年。

    从“妇女耕山队”到“女民兵排”,再到“女民兵连”,这个女子集体在当时正在长身体的年华里做到了同龄人难以想象的担当。在那个物资匮乏、温饱都成问题的年代,从干农活到军事训练,从学文化到文艺宣传,她们不仅“巾帼不让须眉”,还成为了那个年代男女青年学习的标杆和榜样,让人不得不惊叹她们看似柔弱的身躯蕴藏着令人难以想象的能量“小宇宙”。她们多次参加平和县、龙溪地区军事比武并获奖,先后被福州军区、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评为各类先进单位52次,多人次获得先进个人表彰。王直、卢胜、熊兆仁等老一辈革命家,李志民、龙飞虎、张立清等省、市军分区领导,以及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的高占祥等中央、省、地、县各级地方领导和武装部领导多次上爱武山视察参观并给予高度评价。女民兵排还多次派出代表出席省、地、县党代会、人大会、团代会、妇代会、民兵代表会,多次在各级大会上作典型发言,其中林月里、曾瑞珠等女队员走上了领导干部岗位,林月里还出席省二届、三届党代会并当选为第二届省委委员。此外,女民兵连还组建起一支“乌兰牧骑式”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参加宣传演出数百场次,多次被授予各类文艺工作先进单位,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上爱武山要经过一条河流——九龙江西溪,当时的隆庆村被这条西溪河流隔成两半,村民们的田地基本都是在河对岸。当时的河水比现在大而且湍急,河面上只有一条简易的木船作为过河的“交通工具”,人们的生产生活受到很大影响,而且也不利于爱武山上女兵们来往执行任务。1975年,大队决定修建这座大桥。经过村民们同心戮力——当然这里面也少不了爱武山女兵集体的力量贡献,很快一座至今依旧坚固如初的“爱武桥”把西溪两岸的隆庆村民和他们心爱的田地连为一体。从以毛泽东手写体书法拼成的“爱武桥”桥名可以看出,爱武山女兵集体在当时隆庆村的影响力之大。

    经过爱武桥,来到一片果园,这里当年也是妇女耕山队开垦的地方,当地人称它为“牛路头分场”,当时种植的是荔枝和菠萝。远眺对面的爱武山,山上矗立着三个打字牌,“爱”“武”“山”三个红色大字提醒着人们,那里就是爱武山。

    坐在果园里喝着茶,我的眼光穿过宽广的柚园,来到了爱武山上,我的耳边是阿姨们讲述当年她们在爱武山上共同的往事,脑海里浮现出当年爱武山女兵们在山上干农活、搞军事训练、学文化知识、排练文艺节目的场景……十六年如一日的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她们在最好的青春年华里上山开荒,从山上一片荒土野草,荆棘丛生,没有房子,没有一株成材的树木,到开荒种植两百多亩;兴建房屋、猪舍,建设民兵训练场;修筑一条从蔡家堡直达爱武山顶的长达3公里、宽5米的盘山公路;挖通一条长800米、宽1.2米、高1.8米,从爱武山下直通山顶的战备地下坑道;为建造爱武桥积极筹措资金和物资;为山格公社建造“军民堤”积极投工投劳……爱武山女兵们留给隆庆村的资产可谓丰富厚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爱武山的女民兵们也完成了她们的历史使命,走出爱武山,开始了她们的新生活。如今的爱武山上也不再是当年场景,整座山上逐渐被村民们种上了漫山遍野的致富果树—琯溪蜜柚。这时我发现山顶上有两株不同于蜜柚树的高大树木,我问:“山顶上那两株树木特别高大,看起来不像是柚子树,应该是你们那个时候种下的吧?”一位阿姨回答说:“对,那是我们种下的,两棵都是桐子树,”

    如今的爱武山,已经没有了当年女兵们种下的荔枝菠萝和甘蔗,没有了当年女兵们种下的杉木茶园和水稻,没有了当年女兵们修建的房舍和训练场,唯有那两株伫立于山顶之尖的桐子树见证过她们最美的青春,而今,它们仍以不变的姿势,不变的胸怀,默默地为当年爱武山女兵们守护着她们心中永远的爱武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