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355期>第3版
    第3版 :综合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林焕章:40多年匠心制好茶 飘香致富路

    作者: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20-11-09
    编辑:庄玮 点击数: 字号:

    秋意渐浓,平和县的柚农们忙着采摘蜜柚的同时,茶农们也纷纷动身,采摘茶树上的嫩叶,开始制作今年的第一批秋茶。近日,笔者来到平和县崎岭乡一位有40多年制茶经历的茶农林焕章家中,6、7位工人正围着半烘焙的茶叶挑拣。

    “虽然现在制茶有不少步骤可以依靠机器完成,但是要制出精品茶还是需要人工参与,才能做得精致”林焕章说,正在制作的是今年的秋茶,平均每天可制出3000斤左右的成品茶。

    林焕章是崎岭乡众多种茶、制茶的茶农之一,但他的制茶手艺却声名远播,是人们口口相传的“老师傅”。林焕章生长在茶叶盛产的崎岭乡,自小耳渎目染,对制茶有种天然的灵感。1978年,中学刚毕业的林焕章进入当时公办的大芹茶场工作,开始正式接触茶叶制作。“我从家到茶场要走三个半小时山路,两、三个月才回家一趟。小时候家里经济困难,都攒着工钱补贴家用”林焕章回忆起当年,虽是辛苦,但已苦尽甘来。在茶场工作的十多年,林焕章眼勤手快,茶场里几位制茶师傅的手艺都被他“学到家”了。

    十多年磨一剑。林焕章结合了几位制茶师傅的手法,加上自己在制茶过程中敏感的意识,终于,林焕章也成为一位合格的制茶师傅。1994年,林焕章离开茶场自己独立制茶、售卖。创业的第一年,林焕章成功制出2万斤茶叶并全数卖出。他迈出了成功的一步,“当时广东有几个茶叶批发市场,我做完茶叶就整袋往广东运,一个月两趟,直接批发,利润不高,但已经是一笔不错的收入。”

    几趟交易下来,林焕章凭借茶叶的好品质与他诚信、热情的行事风格,在批发市场有了稳定的客户群,每年均可售出数万斤茶叶。直到1999年,“记得那年天气异常变冷,不少作物都冻坏了,茶树上长出的嫩叶也被冻蔫了”林焕章回忆道,“没有好的茶青,就做不出好茶,当年茶叶生意遭到极大打击。”

    经历过短暂的亏损,很快,第二年便重新恢复生机。“1999年就像一次转折,经过那次打击之后就一年比一年好”林焕章谈起当年,他始终抱着积极的心态,笑容是他的“良药”,不仅给自己,更是给家人的定心丸。

    2013年,林焕章申请成立了“平和县正尖山家庭农场”,以家庭经营的模式开始新的历程。2014年“正尖山”品牌正式注册。2017年“漳州正尖山茶叶有限公司”成立。自2016年起,林焕章制出的茶叶捧回了三次茶王、三次国际性茶叶评比获奖、多次金奖等。林焕章用数十年的努力,书写了他对茶叶始终如一的执着。

    烘焙房里的6台烘焙机不停地运作,“你看这些机器都是一个样,但真正用起来才知道它们各有‘脾气’”林焕章笑着说,“用机器制茶同样需要不断摸索、尝试,不同一台机器烘焙出的效果会稍有偏差。”说起制茶工序,林焕章如数家珍,“采茶青、晾青、摇青、再晾青、杀青(炒茶)……十几道工序,关关要紧,其中摇青是最关键的。”

    40多年的制茶经历在林焕章健硕的双手上中留下了印证。林焕章向笔者介绍:“手工制茶时身体就像一个温度计,如今用机器则要有更灵敏的感知,试喝的时候要很准确判断接下来要用多少温度、该设置多少烘焙时长。”当他要研制新口感的茶叶时,他需要从摘茶青就盯紧,每个环节都把关,因为茶叶最终口感的区别,就来自于各个环节的细微变化。

    年过花甲的林焕章身上仍充满着精气神,每天8点,他便把院子里的制茶工具准备妥当,带着他憨厚的笑脸等候工人们上工。如今,林焕章的公司每年可销售白芽奇兰茶8万余斤,产值约500余万元。他说:“小时候都吃过苦,乡邻们都不容易,自己能帮要尽量帮”,他动员乡邻闲时便到公司做零工,提供家门口的就业岗位。林焕章还主动收购贫困户的茶叶,优先雇用贫困户,动员他们自食其力,“村里的3户贫困户每年每人平均可在我们这获得8000元左右的收入。”(赖伟玲 曾荣德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