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351期>第4版
    第4版 :五江之源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打酱油

    作者:朱连生 文/图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20-10-12
    编辑:庄玮 点击数: 字号:

     

    打酱油是一个久远的词,它深深印在每位上年纪之人的记忆中。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农村,那时酱油和盐一样是家庭三餐之必备。当时,每个村都有一个供销店,俗称“店仔”,卖的食杂小百货等日常用品。酱油是坛装着,村民要买就用一个竹制的酱油勺、俗称豆油添打给你。酱油勺是打酱油的工具,也是卖酱油的计量工具,一勺为一分或二分钱。

    那时候,大人忙农活,做饭是祖辈老人,而打酱油之类的事就常由小孩子跑腿。大的十来岁,小的三四岁,经常看到他们光着小脚丫,裤脚一长一短,赤着上身,手里端着小碗,碗里装着几枚分币,屁颠屁颠地向村头店仔走去。到店仔奶声奶气地说:“买豆油、买豆油”。店员常闻其声不见其人,需要站起来才会发现有小孩来打酱油。店员取下硬币,用豆油添量给小孩。小孩端着酱油碗小心翼翼地往回走,因怕碗端斜酱油倒出来,眼睛一直盯着手上的碗,有时一不小心,脚踩到坑或者拌到什么东西,“劈里啪啦”就摔倒了。人摔痛了不要紧,遭糕的是碗摔破了,酱油也泼在地上了。又痛又恼,因而一阵痛骂,满脸泪痕,用脏手往脸上一擦,一张大花脸躲在树下不停地哭泣着,害怕回家又要挨骂。更气人的事,路过的人还要耻笑一翻,真是倒霉透了。

    有时,在路上还会遇到爱玩闹的少年,迎面一本正经地对打酱油的小孩说:“你的碗底在漏酱油”,小孩信以为真,立刻碗底朝天地翻过来看看,酱油洒落一地,才恍然大悟是被人捉弄了。想骂那少年几句,人家已经在远处掩面偷笑,想回供销店再买,又没多余的钱,只好沮丧回家,还免不了被家人痛斥一翻。

    当年普通家庭都是买散装酱油,用完再买。而经济较宽裕的家庭则用毛竹做成的酱油筒——取一节毛竹,将外皮削薄,在边上留条棱,在棱两端各钻一孔,可以穿背绳。在上端竹结边缘钻个两公分的油孔,供装酱油和倒酱油之用,油孔用木塞塞住。这一筒子可以装好几斤酱油,可供一家人用几个月,省去三天两头打酱油之苦。

    到七十年代才逐步有了瓶装“好酱油”。瓶子小小的,半斤左右。能吃上好酱油可是一种奢侈品。一般是做月子的妇女、家里的病号和一些比较娇贵的小孩才能享用。家里要是有客人来了,倒一小碟好酱油放餐桌上当佐料之用。平时家里也偶尔用小碟倒点好酱油,那算是改善生活了。要是用好酱油沾肉松的话,简直就像过大年一样了。

    如今,超市里琳琅满目各种品牌的瓶装酱油,当时真无法想像。然而,现在吃酱油已经太平常了,已经没有当年的幸福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