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330期>第4版
    第4版 :五江之源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故乡的山,在白云深处

    作者:⊙江惠春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20-05-18
    编辑:庄玮 点击数: 字号:

    小时候,父亲常常告诉我,故乡,在一座大山脚下,而大山,在白云深处。父亲这辈子,尽管走出了大山,住进了城里的楼房,但父亲的心始终没有离开过生养他的那片热土。

    每次回到故乡的路上,灵通山总是矗立在视线的尽头。在印象中,早期的山路不好走,灵通山是不容易接近的。童年时,在山下的镇子里住过一段时间,常听村里的大人们说,路远,不好走,小孩子们走不到的。所以我只能远远地望着它,在视线的尽头,是一缕缕烟雾,跟天上的白云交叉在一起,一种远离尘世的感觉油然而生,这就是灵通山独特的韵味。烟雾飘渺的灵通山有着旅人看不够的风景,小时候,我就是这么远眺着,直到把它看熟,看到没有感觉。多年后居住在城里,平和的友人发给我一张照片,照片上的他们站在一块石碑旁,悠然自得,如同碑文中所书的“萧然人外”般的闲逸,那是灵通山的风景。

    也许是相信“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对于去看故乡的山,我没有兴奋感。登上山路,除了驻足树荫,闲观涧水,偶尔俯身端详在秋风中依然不屈的小花,我没有更多的话语,一路只是静静地聆听着同行的人们介绍灵通山的历史。拾阶而上,许是受到灵通独特的氛围浸润,我的情绪逐渐被调动起来了,山色清幽,云色迷离,林密石兀,夹路的菊花在风中摇曳。珠帘化雨是最让我诧异的一景了,泉水从高崖下跌落,被山风吹散,如同漫天的珍珠在阳光下飞舞,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而遥若天门的崖顶,似乎笼罩在彩虹之中。石缝里的的茅草,分外的茂盛,绿得象涂了一层橄榄油般在阳光下闪耀着绿色的光。崖边有一架铁梯,可以盘旋而上。云梯的尽头,是石崖天然凹入而形成的一片石台,台中有庙,庙旁一字排开七个小井,叫七星井,据说是纪念七位先贤而立于此。

    沿着庙外的平台走去,更是一番壮阔的景象。日光云霞映衬在漫山的绿树之中,像涂了一层金黄的油彩。更为神奇的是,对面的山峰,如同仰观天象的佛首,在树的黄绿与天的深蓝烘托下,呈现出一派华丽庄严的景象。终于找到那块石碑了,在临崖的亭边,独矗着“萧然人外”,对面的山崖上,刻着一个巨大的“靈”字,碑、刻相对,似乎在隐示着山的灵魂。

    名山之所以成名,绝非止景观独胜,必有文化内涵在其中。其历史渊源或是托神冀圣,如历代皇帝“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禅而祭之,冀近神灵也。”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东岳;或是仙佛传说流名于世,如五台山、崂山、武当山等等;或是名人踪迹所至,如终南山等等;或是文化繁衍之处,或是发生过历史大事,诸如此类。唐诗人刘禹锡曾一语道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而文化内涵,必与人事有关。天下之山,不胜枚举,何以偏偏此山成名而彼山无名?某人某事为何与此山结缘而与彼山无缘?那是因为,山与人事结缘,也如人与人之结缘,往往与“性格”二字有关。某山因景观中蕴含着的某些独特的成分,经某些人在某些机缘凑巧的时刻,由于产生心灵共鸣而赋于某种“性格”,便可演化出许多故事来。如泰山之尊,恒山之雄,华山之峻,嵩山之奥,衡山之寿,都是山之“性格”。而灵通山,经明末大儒黄道周一句“予独爱其萧然人外”点化,即成山之隐士。

    站在这亭碑之间,四面的喧嚣,只是遥远。如同这山,举首入云,却依然居于俗世之中。山中佛首,在那峰峦掩映的谷中,在那涧水环绕的林里。身隐大地,仅以面参天,能凭借云雾石树引人暇思,却永远无法彻底地遁形。隐士之隐,也许不是为了隐形,而是隐心吧?灵通山的灵性,或许只可意会,只可让黄道周这样的高人惺惺相惜,不是我这样的俗人能与相知的,纵然结庐于此,纵然寄身于斯,纵然倾心相与,不知几时,我才可以如同这山一般,无声无息地隐没在红尘之中,让心灵卓尔不群,萧然人外。或者,那只是一种可知而不可及的修为吧?我让自己的身心融进这无暇的大山怀抱里,感受着久违的亲切与温情。

    夕暮中的村舍里飘出了缕缕炊烟,有一些村民坐在屋檐下,磕着烟灰,唠着家常。山歌回旋在村子里,夹杂着鸟声的啁啾……这就是白云深处故乡的山,而我,是回到故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