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人文典故> 历史典故 > 正文

平和两位水师提督的故事(中)

作者:黄志耀 文/供图 来源:闽南日报 时间:2011-11-24
编辑:周艺桂 点击数: 字号:

  

  话说郑经占领漳州城后,杀尽黄芳度一家28人,并挖出黄梧的棺木,将其尸首拖出砍头示众。

  黄芳世闻讯,哀伤不已。之后,就退屯惠州,不久回到京城。

  黄芳世回到京城后,就迫不及待进见康熙帝,他把其弟黄芳度坚守漳州、城陷身死、全家被杀之事上奏于康熙帝。康熙帝接奏后,动容垂泪,说:黄芳度忠勇可嘉,赐其王爵,谥为“忠勇”,不久,又嘉谕黄芳世承袭“一等海澄公”爵位,同时任海澄总兵。是时,黄芳世与总督、将军一起驰骋在台海与“郑氏集团”对战,立下不少战功。

  到了康熙十六年十月(1677年)的一天,吴淑带兵进入长泰,屯兵天成寨。黄芳世得知后,带兵前往攻打,在围困天成寨过程中,双方进行激烈战斗,黄芳世审时度势,欲生擒吴淑以解心头之恨。但这时战场上却出现了意外,只见一队人马,头包白布,从黄芳世背后攻打过来。突如其来的喊杀声,黄芳世以为是郑经的救援大军,就指挥左侧一队兵马进行还击,吴淑兵马就趁机从左侧突围逃走,吴淑本人也在几位亲兵保护下从左侧的一条小道溜走。原来这是巫者蔡寅以左道惑众,聚海上残卒派粮以食,头包白布,人们称他为“白头贼”。这天,他得知吴淑在天成寨被黄芳世围困,就带领一群乌合之众前来解救。

  黄芳世看见仇敌吴淑逃走,就指挥兵马穷追不放,但由于夜幕徐徐降临,这时,吴淑已经溜得无影无踪。

  面对台海局势,康熙帝这时决定恢复水师提督一职。关于福建水师提督一职,早在康熙元年(1662年)七月,清政府为了对付“郑氏集团”,在福建设水师提督。第一任水师提督是施琅,当时施琅率本标中营驻扎在海澄,左营驻石码,右营、前营、后营驻厦门。第二年,水师提督府衙建在海澄。康熙八年,福建水师提督被裁减,施琅调入京城任内大臣。这次郑经从台湾远道而来,顺利地占领了大半个福建,康熙帝才进一步认识到水师提督一职的重要性,于是他决定重新设立。由于黄芳世的出色才干,康熙帝就任命黄芳世任水师提督,兼辖漳、汀、邵三路兵马,同时赐他一块“带励贞风”的金匾,提督府址改设在漳州。据道光版平和县志记载:康熙帝这时还给黄芳世“恩赐王令十三支、俾得提调各省兵马;玉章一枚,有急上闻”。

  康熙十七年的一天早上,郑经的部将刘国轩、吴淑带兵进攻海澄,黄芳世与总督郎廷相、副都统孟安等在观音山、秬山头、石玛村等处与其大战一场。面对仇敌,黄芳世热血沸腾,冲锋在前,他把漳州城被陷和黄梧一家惨遭杀害怪罪于吴淑。他指名道姓要与吴淑大战,黄芳世喊着:“吴淑你这个小人,你给我滚出来!”看着黄芳世悲愤的表情,副将劝说着:“战场这么大,茫茫人海,哪里能找到他呢?我们还是以大局为重吧!”黄芳世冷静一想,觉得有道理,于是带着自己的队伍从右侧袭击郑军。经过激烈战斗,刘国轩、吴淑的兵马进攻海澄占不到什么便宜,据说就退回石码。九月的一天,山寇蔡寅诈称朱三太子,纠众数万,与郑经大将刘国轩联合攻打漳州,郑军来势很凶猛,把漳州城团团围住。黄芳世向康亲王请令,率清军出城应战,歼敌甚众。朱三太子战败退入天宝山,黄芳世穷追不放,最后把朱三太子击败於天宝山,斩其渠杨宁等。之后,黄芳世疏言:“漳州乱后,臣叔梧、弟芳度旧部离散,臣渐次收集,得四千八百人,选补本标五营六百人,馀无额可补,乞汰留三千人,别立三营,视经制给饷。”部议从之。不久,黄芳世病卒,遗疏言:“闽省久困兵祸,漳州尤甚。原大师底定后,严饬有司轻徭薄赋,苏此残黎。”并区画海疆数事,复以子溥年才九岁,请以弟芳泰袭爵,诏赠少保,谥忠襄。

  乾隆帝任命的福建水师提督黄仕简

  黄仕简(1722年-1789年),字立斋。他并非黄梧直系曾孙。黄梧有三兄弟,大兄日煃(黄桓),次兄日熠(黄枢),黄梧排老三。康熙十四年,黄梧子黄芳度在漳州全家遇难,黄梧的侄儿黄芳世,也就是黄桓的大儿子,奉旨当了黄梧嗣子,袭公爵;康熙十七年黄芳世因病过世,当时,黄芳世儿子只有九岁,根据黄芳世提议,由黄芳泰袭一等海澄公,黄芳泰是黄梧次兄黄枢的儿子。黄芳泰共生八个儿子,第三子应缵出嗣忠勇王黄芳度,于康熙三十年袭公爵,雍正六年过世;黄应缵八弟黄应绵生有一子名叫仕简,他就是本文要表述的主人翁。因为黄应缵没有生育儿子,他就入嗣黄应缵名下,于雍正八年(1730年)袭公爵。

  黄仕简早年从军,曾任副将、总兵等职,乾隆二十八年官至水师提督。黄仕简为人正直、为官清廉,在初任福建水师提督时,据说有一天,海关的一位官员送银两给他,他觉得很奇怪,一问才知道其中的猫腻。于是,他就明察暗访,得知厦门进出各口船只无论是海外的还是内地的, 都得按名目不同交上数量不等的陋规银。得知这一内幕后,他就与中军参将温泰进一步查清具体数目。一天,他就将调查情况向乾隆帝密奏: “厦门商船云集,相沿索取陋规,每船花边银一千五百元至数千元不等,督、抚、将军、提督及道、府、县、中军等官,各有收受。”乾隆皇帝一看奏章,拍案而起,立即下达谕令:“闻得福建闽海关,有每年勒取各船银钱,自总督以下朋分收受之事,现已派员前往,彻底查办,自必水落石出。”黄仕简本以为这次能得到乾隆帝的奖赏,没有想到最后却适得其反。据说,是由于涉及面太大,官员太多,上至总督,下至九品芝麻官,人人自危。于是,乾隆帝在处理过程中,就千方百计替收受陋规的大小官员掩饰开脱,负有主要责任的闽浙总督杨廷璋,只是解任到京城候旨。据说乾隆帝心里却责怪黄仕简多管闲事:你当你的提督好好的,为什么给朕出了一个大难题呢?你叫朕如何是好呢?

  一天,乾隆帝就下旨,让黄仕简进京面圣。黄仕简接旨后,心情很激动,他想,这次进京,乾隆帝肯定要奖赏自己,因为自己帮助他揭露了这场官场腐败现象。于是,即日就动身。到了京城,黄仕简就迫不及待去见乾隆帝,乾隆帝一见黄仕简的面,就说,“你给朕捅了一个黄马蜂,好好当你的水师提督有什么不好呢?你太不会当官了。”原来官员收受贿赂、陋规银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只是没有人给它捅开而已。但据说乾隆帝心里还是爱护黄仕简的,他怕黄仕简在福建难以开展工作,就把他调到广东任湖广水师提督了。

  话说黄仕简接旨后,闷闷不乐,他并不是不愿意到广东工作,他想,你皇帝整天说官员要清廉,不能贪腐,并且也制定了《大清律例》,对于官员收受陋规来说, 可以依照《大清律例》有关条例治罪,今天你不治那些贪腐官员也罢,却怪罪于我!

  黄仕简怀着郁闷的心情回到福建后,就迅速移交军务,不几天就到广东走马上任去了。在广东期间,他尽心尽责,埋头苦干,多次受到乾隆帝的表彰。

  乾隆三十五年一月,黄仕简被乾隆帝调回福建又任水师提督。据说这时台湾社会治安十分混乱,台湾省文献委员会《重修台湾省通志》记载:乾隆三十三年十一月八日(1768年),发生(冈山)闽粤械斗(黄教案)。这次械斗,主要是由闽人黄教引起的。据说黄教是经常行窃,被官府通缉,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就以反清的名义抗官府,并借机掳掠村庄,清政府就征受害的村庄乡勇进行平乱,同时调福建水师陆军5000多人,从闽南发兵前往台湾协同围剿。1769年在彰化又发生漳泉械斗,不久凤山县也发生闽粤械斗,台湾社会动荡不安,时刻牵动着乾隆帝的心。由于台湾大多是福建人尤其是闽南人,所以乾隆帝就想到黄仕简,因为黄仕简是漳州人,当时台湾的军务也属于福建水师提督管辖。

  再说黄仕简一回到福建上任,就马上进入角色。在福建水师提督的岗位上,他可以说是轻车熟路,因为他在福建水师提督的任上干了一年才调到广东。在广东几年,可以说,在官场他学乖了,这时他显得更加成熟更加老练。

  却说黄仕简上任不久,就接到台湾府的一份告急文书,这份文书报告说在台湾北部地区发生一起福客移民冲突案。经过详细了解,得知是泉州人入垦柑园地(今台北县树林镇)引起福客移民争地冲突。

  于是,刚上任的水师提督黄仕简,为了更好地了解到民情,就决定到台湾进行微服私访。在台湾,黄仕简多次深入械斗比较严重的地区彰化县,通过调查了解,掌握到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为日后较好解决台湾地区族群纠纷打下坚实的基础。之后,黄仕简也多次往返于海峡两岸,解决械斗事件。由于他秉公办事,是非分明,所以在台湾地区,当时他的名声很响亮。据说有一次,在彰化县漳泉因地籍纠纷,又要械斗,双方互不相让,有一触即发之势,官府劝说无效的情况下,县官急中生智说:“黄军门在县衙马上就到了。”说来也奇怪,双方当事人迅速冷静下来,县官顺水推舟,好言相劝,阻止了此场械斗事件,一时传为美谈。

if(picResCount>0){ document.getElementById("picres").style.display="block"; document.writ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