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理论时评 > 正文

信息化:让新农村更“低碳”

作者:马爱平 来源:科技日报 时间:2011-08-22
编辑:朱国文 点击数: 字号:
        北京派得伟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低碳生活,阳台农业”技术、“现代农业信息化”系列方案和智能化产品,在第十四届北京科博会上引人关注。
  “以前种地自己出去跑市场,现在只要轻轻点几下鼠标,就能了解价格和销售信息,今年咱种的菜也要往国外卖!”前来参观的北京通州区一位菜农,谈起信息化带来的省时省力省成本的“低碳”农作生活时兴奋地说。
  从信息闭塞担心农产品卖不出去,到如今轻点鼠标,销售信息即可全国发布,我国农村信息化为新农村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当前,我国的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主要体现在:组织管理体系日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成就突出,通过‘电话村村通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金农工程’,截至2008年底,移动通信网络乡镇覆盖率达到98.9%,27个省份实现‘乡乡能上网’,19个省份基本实现‘村村能上网’;全国各类乡村信息服务站点总计逾100万个;全国通过认证拥有信息员资格的人数已经达到25万余人。”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派得伟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杨宝祝介绍说。
  实际上,我国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研究应用起步较晚。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863计划开始对‘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长达10年的滚动支持,这成为农业信息化发展最快的阶段。”杨宝祝说。
  上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以3S技术为代表的精准农业的研究与应用在我国发展较快,并在北京小汤山建立了国家级精准农业示范基地,研发了一批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和产品。
  世界农业信息技术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个世纪50—60年代的科学计算;第二阶段是70—80年代的数据处理和知识处理;第三阶段是进入90年代以来的新的发展时期。
  杨宝祝说,我国目前还处于第二阶段为主的知识服务阶段,当务之急是制订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通过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加强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增加投入,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重视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加快农业信息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应用;加快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广泛开展信息咨询和技能培训;开展信息化人才培训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