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秀峰乡 > 正文

化腐朽为神奇

作者:秀峰乡外宣办 来源:平和网 时间:2007-07-11
编辑:李润南 点击数: 字号:

⊙黄朝阳黄水成黄荣才文/图

前天上午,笔者一走进平和县秀峰乡农民朱友生家,顿时被琳琅满目的根雕吸引住了,大的,小的,高的,矮的,有的像飞鹰展翅,有的像骏马奔腾,有的像群猴戏耍,有的像罗汉打坐……

从62岁步入根艺世界起,朱友生从事根雕艺术工作刚满10年。期间作品在全国性的专业赛事中两次获铜奖,一次获优秀奖,这对农民出身的他来说实在是值得荣耀的事。如今,72岁高龄的他是中国根艺美术学会会员,学术资格为中级根艺美术师。

让朱友生走上根艺道路纯粹是一次偶然。1997年大年初一,朱友生闲暇到户外溜达。在村边一条小河岸上,他无意中发现被水冲到岸边的一个造型独特的树根,一时兴起便顺手捡回家,洗刷干净,剔除树皮和没用的枝桠,摆在桌上,竟越看越觉得有味道,左邻右舍的赞誉令他倍感满足。从此,他开始留意并收集奇形怪状的树根,渐渐觉得很多天然的树根造型粗糙,没有进行加工“不好看”。于是,他托在福州打工的老乡买一副刻刀。老乡是个有心人,同时给他买一本《中国根艺》。正是这本书使他了解到自己所从事的是一门艺术,并引领他走进根艺的天地。

他认识到自己根艺知识的匮乏,便让在北京工作的女儿为他购买有关根艺的书刊。从此,他一边如饥似渴地从书中汲取知识,一边四处寻找根雕“坯子”,尝试着进行雕刻,揣摩如何落刀,如何打磨,如何上漆。每当完成一件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他总要给它命个合适的名称,或者题上一首诗,乐此不疲。他了解到北京的马驷骥先生是位根艺大师,非常崇拜,就让女儿帮着寻找马驷骥先生。2000年,他女儿真的找到马先生。马先生看了朱友生寄去的18件作品的照片大为夸奖。当时马先生正在筹备第七届全国根艺美术作品展,便邀请朱友生带上作品前去北京参展。左邻右舍得知消息,纷纷劝他放弃这个念头,一则怕去北京丢脸,二则费用挺大。朱友生考虑再三,决定前去,不为获奖,只为向同行学习长见识。这样,朱友生成了全国第一个参加作品展的农民,并且带去的作品《独立寒秋》荣获铜奖。展会上,中国根艺美术协会主席马驷骥亲切接见了朱友生,给他做了很多指导,并为他题词“勤于交流,勇于攀登”。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李得利也为他题词“化腐朽为神奇”。是年,他成为协会第一个农民会员。之后,朱友生从事根雕的兴趣更加浓厚,根雕艺术日益精湛。2003年,他的作品《神鹰抓狐妖》在中国第八届根艺美术作品展获得铜奖,同时他被中国根艺美术协会学术资格评审会评定为“中级根艺美术师”。2005年,作品《腾飞》在“纪念中国根艺20年暨中国根石美术精品展览”获优秀作品奖。

对于一个古稀老人而言,根艺的劳累可想而知。为了找到好“坯子”,常常要翻山越岭,风吹日晒雨淋,身体时常“挂彩”。有一次,朱友生看中山里一大石崖上的一个根雕“坯子”,花了一天也没有挖下来。那天夜里下了一场雨,第二天他抓着石缝的杂草往石崖顶上攀爬时,因泥土被雨水冲刷变松软,杂草不堪重负连根拔起,他从三丈高的石崖上摔下来,幸亏掉进一丛荆棘,没有摔成重伤,但全身划破数不清的口子。家人心疼他,劝他放弃这个“苦活”,可他凭着对根艺的热爱,不肯放弃。自从事根艺工作以来,原本多病的他脸色红润起来了,感觉年轻了许多。

问起朱友生从事根艺工作10年来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他说:“根艺就是把藏于深山、藏于泥土之中的树根的美带给大家,把腐朽的东西变成神奇的艺术。我虽然年逾70,很多人认为是腐朽的年纪,但我觉得只要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就能焕发神奇的生命力,这就是我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