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新闻中心> 漳州新闻 > 正文

漳州老家“福”味浓

作者:李伟 来源:漳州新闻网 时间:2022-02-06
编辑:朱国文 点击数: 字号:

  漳州新闻网讯(记者 李伟)“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又是一年春来到,除夕上午,刚从福州驱车回漳过年的陆先生一家三口正在家门口贴着春联。“门口的福字可得贴正了。”陆先生俯身对女儿说,“大门上的福字有‘迎福’和‘纳福’之意,要端庄大方地正贴。”

  厨房里,陆先生的母亲用剪刀在揉好的面团上剪了个十字,这是准备上锅蒸的“发糕”。“过年一定要有‘发糕’,寓意福气年年高。”老人家笑意盈盈地说道,“蒸熟的‘发糕’会在这个十字处开出一张‘笑脸’,也像一朵盛开的花朵,寓意来年兴旺红火。”

  “现如今,年味虽不及儿时浓厚,但在漳州老家,仍有着许多承载浓浓年味的风俗代代相传。”说起家乡的年俗,漳州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涂志伟如数家珍,“彼时过年时桌底下会摆上从龙海程溪买来的大壮炉,生起炭火,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烘炉’,别提多温暖。”

  “围炉的大圆桌上,一定会有泥蚶的身影。”涂志伟解释道,“烫泥蚶也有讲究,蚶壳的开口要恰到好处,恰好能轻轻剥开,寓意剥开福气。洗净的蚶壳还要置于门后,这时还得一边念叨着‘蚶壳钱,来年赚大钱’。”

  “大年初一早上,漳州人会在家里吃上一碗寓意幸福甜蜜的甜面线,喝上一口红枣、桂圆、红糖煮出的甜茶,再出门拜年。所到之处也都是大桔、红柑等金灿灿、红彤彤的吉祥色。” 涂志伟掰起手指头数起接下来的年俗,初二请女婿,初九敬天公……“还有农历正月十一的‘吃福’,席上必备韭菜和豆腐,称之为‘韭菜春,豆腐有’,祈求长寿富足。”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闽南甚至漳州各地的春节习俗或许不尽相同,但反映的都是闽南人‘爱拼敢赢’的生产生活思维价值。” 涂志伟认为,无论是受中华主体文化还是闽南海洋文化、农耕文化、闽粤文化的熏陶影响,一切礼仪与春俗都源于百姓千百年来的生产生活景象,都反映着百姓的美好生活愿景,无不渗透着对来年幸福生活的殷殷期盼。

  相关链接

  初一:贺新正。人们在围着新布帷的供桌上,摆放糕、粿、面线及红柑等果茶素品,祭拜神明、先祖,然后打开大门,朝通书指示的吉向点香拜拜,迎财神入户。

  初二:请女婿。虽说女儿、女婿可迟至正月半归宁省亲,但闽台大多会选在这一天带猪脚锅、年糕,领着子女来“下孝”,所谓“有孝‘走仔’初二三,无孝‘走仔’正月半”。

  初三:“赤狗日”。新丧之家在这一天祭亡灵,非近亲不宜上门拜年。这一天又是“送穷鬼日”,是日人们把屋内污秽杂物打扫干净,送到田野上焚烧,点香为供叩头作揖,连说“穷鬼去,福星来”。

  初四:“神落天”。家家在午后烧让神明骑坐的“云马”,准备给马吃的“麦草”,放纸炮以恭候。至夜半子刻交炮声响,在家中摆牲醴并用生鲤鱼等祭品拜迎众神。

  初五:古谓“假开”,今称“开假”。又属“破五”之日,家庭、祠庙撤掉摆在供桌上祭神祭祖的陈年饭菜和其他供品,年节的禁忌可以解除,至此小孩再调皮,可就要受皮肉之苦了。

  初六:闽南形成的清水、三平两位祖师公的诞辰。安溪、平和的祖庙热闹非常,两位仙师分灵庙广布海峡两岸,这些地头办生皆非常闹热。

  初七:“人日节”。旧时漳厦有用五谷和蔬菜做成“七样羹”“七宝汤”之俗。一般有萝卜、大葱、芹菜、厚合、春菜、韭菜、菠菜等,寓意清清白白、聪明勤劳、内外和合、钱财有剩、寿命久长、飞黄腾达……

  初八:“谷日”。晴兆谷物丰收,阴兆谷物荒歉。因接下来两天要礼天敬地,外出的人会在初八赶回家团聚参拜,谓之“完全”。

  初九:天公诞辰。从子时起家家户户燃放鞭炮,点天公灯,门口高高叠起“三界桌”,上下摆着五牲和斋品。人们向天公顶礼膜拜,祈求保佑新年风调雨顺、家运荣昌。

  初十:土地神生日。禁舂米、劈柴、掘土,须办牲醴、粿品、青果以敬。

  十一:俗称“吃福”。有祈福寿之意,席上还得有韭菜和豆腐,以期富足发财。

  十三:漳人所谓的关帝圣诞日。作为武圣、财神及众多行业的祖师爷,不但供奉的神庙会打醮庆典,工商界亦会举办祭典。

  十五:元宵。上一年生了男丁的家庭,还要格外备一瓮酒和一对上写“庆贺弄璋”的灯,送到祠堂去。

  ☉闽南日报记者 李伟 整理

贴春联

  近日,民进漳州市委会、民进芗城总支、龙文总支、芝山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共同组织志愿者入户为社区孤寡老人、老党员、退伍军人、归侨侨眷等老人送去虎年春联、虎生肖年画,并帮忙张贴春联,让老人们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 郑文典 陈志鹏 摄影报道

围炉宴

  大年除夕,漳州新闻网记者走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陈秋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陈燕榕婆媳家中,与陈老师全家人一起围炉过大年。图为陈燕榕在围炉宴上给婆婆送“福”字红包 庄嘉桢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