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平景区> 祖师文化 > 正文

宋苏轼书跋《唐广济大师行录碑》初释

作者:林成瑜 来源:三平风景区 点击数: 字号:

  宋苏轼书跋《唐广济大师行录碑》初释

  在三平寺史料征集、挖掘中发现宋苏轼书跋《唐广济大师行录碑》,系宋碑、明嘉靖墨拓本,今为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这一史料的发现是三平寺当代学术史上的划时代事件。

清李光暎四库全书《金石文考略》史部卷十四载“苏文忠广济大师行录小楷书《唐广济大师行录碑》,王沨撰。沨与禅师同时,苏文忠书并跋。其字圆劲不必言,妙在运笔天然,若不知作小楷者,故为小楷中所难也。光暎识。”

  该拓本经杨守敬、黄子寿、谭泽闿等名家收藏或跋,韩日华装池后珍藏,民国谭泽闿鉴定为孤本。《唐广济大师行录碑》明拓本,有历代递藏者的题跋、笺注、收藏印等丰富的文物信息,为首次在国内面世,弥足珍贵。该拓本的发现对研究三平寺、三平义中禅师历史文化的发展进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同时给三平寺留下了异彩纷呈的人文内涵和历史渊源,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

  《唐广济大师行录碑》苏东坡的妙文,苏东坡的书法,加上刻工精良,现尚未知金石下落,暂称誉为“二绝碑”。

  《唐广济大师行录碑》全文共1369个字,由于年代久远及拓本维护等缘由,有44字不全或残缺。本着心怀温情与敬意,经试读多方文献、典籍、方史作出如下释文,抢救性挖掘三平史料,史海钩沉、抛砖引玉,诚如1992年颜亚玉教授《三平史考》后记中所言:“能引起人们对三平的关注,不仅继续从史的,也从其它的方面,更广泛、更深入地研究它,那我将会十分高兴。”

部分宋苏轼唐广济大师行录碑拓本(藏馆下载版本)

4.jpg

《金石文考略》卷十四


宋苏轼《唐广济大师行录碑》明拓本释文:

《唐广济大师行录碑》

  中散大夫、守太子宾客、上柱国、赐紫金鱼袋王沨撰:

  夫儒、道、释分为三教,乃戒、定、慧总摄一心。何以知然?夫子赞有道而贬不仁,归乎戒;老君尊冲虚而鄙贪欲,契于定;吾佛般若而訚愚痴,通其慧,复以沤和方便,敷大愿力,布慈云于广莫,洒甘露于长空。若此,则儒道左右扶持,释尊中立,如其大器,左右皆源,是以圆应顿机,单传瑶印。西䇩始自迦叶,东震至于南能。思、让分灯,一迁列派,至第四世有大开士,法讳义中,本居高陵,俗姓杨氏。因父仕闽,于甲子岁而生福唐,白光满室。虽居襁褓,不喜荤辛。丁丑岁,随父任官至宋州。是年十四,投于律师玄用出家。二十七岁,削发受具。多穷经史,长于周易。先修奢摩它、三摩钵鍉、后修禅那。因览禅门语要云:“不许夜行,投明须到”。师乃喜曰:“系辞不云乎,惟神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似有感动,未能决疑,繇是肩锡云游。先造百岩怀晖禅师,次依西堂智藏,后谒百丈怀海,巾侍十年。仍往抚州石鞏,鞏才见,便开弓云:“看箭!”师乃当前擘胸。鞏收箭云:“三十年来,张一枝弓,挂三只箭,师而今只射得半个圣人。”师进云:“作么生是全圣?”鞏弹弓弦三下,师乃巾鉼八载。末后南游灵山,礼见大颠,颠云:“卸却甲胄来。”师退步而立,由是妙造室中,深了无碍。复引韩愈侍郎通入信门。自此放旷林泉,后游适性。

  宝历初,遂辞大颠,游于漳水,至于开元寺之后,卓庵建三平真院。会昌五年之岁,预知武宗皇帝沙汰冠带僧尼,大师飞锡入三平山中。先止九层岩山鬼穴前,卓锡而住,化成樟木,号“锡杖树”。次夜,众祟舁师,抛向前面深潭,方乃还来,见师俨然宴坐无损。一夕寝,次复被众祟舁向龙瑞百丈漈中,以笼聚石沉之。其水极峻,观者曪眩。及乎回,见大师如故。于是逅相惊讶,仰师之道,欸服!前言“乞为造院,愿师慈悲,闭目七日,庵院必成。”师乃许之。未逾五日,时闻众祟凿石牵枋,劳苦声甚。师不忍闻,开眼观之,院宇渐成,惟三门未就。怪徒奔走,其不逮者化成蛇虺。有大魅身毛 图片,化而未及,师戏擒住,随侍指使,曰:“毛侍者”。然后垦创田地,渐引禅流,南北奔驰,不惮巇险。

  至大中三年,宣宗皇帝重兴佛法,本州刺史郑公久钦师德,特迎出山,请入开元,为国开堂,奏赐“广济”禅师。大中十年,建观音殿。咸通元年,架祖师院。至咸通七年,春秋渐迈,于寺西山下建草堂,时复宴息。咸通十三年十一月初六日,集门人曰:“吾生若泡,泡还如水。三十二相,皆为假伪。汝等有不假伪底法身,量等太虚,无生灭去来之相。未曾示汝,临行未免老婆。”闭目长嘘而化。寿九十二,僧腊六十五。门人移真身于草堂,建于石塔,置田安众,号“三平塔”。

5.jpg

千年古塔·三平塔

  今三平山院者,面离背坎,左生锡杖树,右澍虎爬泉,东连大伯山,南接百丈漈,西有九层岩宝,北耸仙人亭台,水口峰若龟浮,径头岭如虹卓,广济沼沚,韩文祠堂,鬼瓦神工,灵蛇锦色。其余胜概,笔舌难周。时元丰十四年正月上元书。

  苏子曰:王渢之述禅师云尔,渢并禅师时,言必可授。尝读传灯录,见师㣲言尚多,渢不尽及也。余独爱其载师最后语云:“吾生若泡,泡还如水,三十二相皆为假伪,汝等有不假伪底法身,量等太虚,无生灭去来之相。”鸣呼!大师,吾得而见之矣!曹溪法门,惟论见性,斯非其一语印南宗者与?然则传灯所载,种种机缘,自度度人,止为斯事。而当时伏蛇虎,度魑魅,则其三十二相耳。虽然,世间能真洞性体者无几,若非光景动人,令法堂前草深一丈。昔大悲具无量圆应,入诸国土,所以名闻独遍十方。其诸现乐,又脩羅等身而说法者。

  九层岩前事近之,而近代即之为尼山,祷者往辄应。余以乙巳冬往,归而孕,果生男云。夫三十二应,总之不出,神人两端,则师备之矣。是为假伪乎?不假伪乎?师有偈曰:“只此见闻非见闻,无余声色可呈君。”盖言体用非分非不分也。离体别用,无真非假;自性自用,无假非真;无假非真,则溪声山色,亦一真如。况从自性中,自现神化,以育人民,超六道者,犹有假乎?要其本源在,彼而不在此,则“水泡”之指隐矣。王渢碑杀青于唐咸通,未及千年,坏而修者三,令勒诸石,庶永不坏。然而,问师之真不坏,则“其无生灭去来”者也。东坡居士轼跋。



平和县三平寺管理委员会

2021年10月17日

作者:林成瑜

审核:李冰冰 邓碧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