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新闻中心> 平和新闻 > 正文

38年来,三位职工坚守芦溪供销社门市

作者:卢晶津 来源:闽南日报 时间:2017-12-04
编辑:庄玮 点击数: 字号:

叶丽英(左)用算盘为顾客陈庆生计价

本报讯(卢晶津 文/图)平和县芦溪镇镇区38年来完整地保留着一家供销社门市,其格局、柜台、装饰、经营业务一如从前,就连店员也还是当年的三位老伙计。正是他们38年的坚守,使供销社门市成为当地人抹不掉的记忆。

11月30日早上9点,笔者来到这家门市,现年59岁的叶丽英正在柜台前忙着招呼老顾客,东溪村的陈庆生前来为母亲购买两条毛巾。叶丽英熟练地用算盘计价、找零,陈庆生对她帮忙挑选的款式很满意。“我们都是老朋友,也习惯来这边买东西,还可以聊聊天。”说话间,买完东西的陈庆生走到茶桌旁,和老店员朋友般亲切地聊了起来。

1979年,叶丽英入职平和县芦溪镇供销社,后来,她和同事陈志鹏、黄满银三人合伙承租供销社这家门市,三面柜台每个人经营一角,既是老板也是伙计。38年来,他们一起坚守着。门市实行轮班制,每天一人开店,全年无休,明码实价,销售对象基本都是几十年的老顾客。“慢慢地,我们都老了,开店可以打发时间,方便他人需要,更主要是老同事、老朋友可以聚在一起说说话聊聊天。”叶丽英说,经营这个店铺不是为了赚钱,店铺雨天经常会漏水,窗户也都很破旧,一年下来,修修补补的费用比营业额还多,但这里有他们这代人大半辈子的记忆。

门市约有100多平方米,外墙石头砌成,木棂窗呈枣红色,淡粉色地砖表面斑驳、下陷明显,充满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气息。店铺内每个柜台上方都放着木质算盘,毛巾、手帕、雨鞋、雨伞等分门别类、整齐摆放。橱窗上方手工绘制的招牌画完好无损,推介当年热销的上海牌、牡丹牌、搪瓷铝制品、汽灯打火机等,耐人寻味。

说起供销社,很多人感到陌生又熟悉。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几十年里,几亿中国农民的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都一直离不开供销社。在计划经济的年代里,供销社简直就像魔术大师手里的百宝箱,要什么有什么。叶丽英介绍说,平和县芦溪供销社始建于1952年,几经辗转,于1973年恢复正常运营并形成规模。当时,供销社坚持“为农业生产服务、为人民生活服务”,帮助农民发展生产,繁荣城乡经济。除了售卖商品外,还为农业社、生产队维修农具、机械等。每逢夏收夏种和秋收季节,便组织人员深入田间维修农机具。当时,芦溪镇近4万人口的生产生活用品购买全都依赖这里,要是碰上圩日,顾客盈门,“地板都快踩穿了”,差不多能把柜台上所有的商品都买空。

“老品牌,信得过!以前这里是全镇最热闹的地方,大家都来买东西,晚上还会有很多人‘点灯’来逛,衣服、鞋子、化妆品全都是这里买的。”今年98岁的顾客游亚才笑着说:“我看着小叶他们从青年到中年,再到现在慢慢步入老年。”游亚才年轻时从龙岩嫁到芦溪,一直住在供销社对面,到对门买生活用品已经成为习惯。如果说叶丽英他们是老供销社的亲历者,那么游亚才便是这一切的见证者。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供销社步入“老年”,长存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38年来,芦溪供销社仅有这家门市依然每天7:30开门营业、17:30关门,虽然没有了往日商品交易的繁华喧嚣,却多了守望记忆的宁静。叶丽英三人表示,会继续料理好门市,把它作为终身的一项事业来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