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新闻中心> > 正文

三抓三比十项竞赛十五评比工作简报第83期

作者:平和县竞赛办 来源:平和网 时间:2017-11-01
编辑:朱国文 点击数: 字号:
三抓三比十项竞赛十五评比简报

狠抓“一二三” 全面推进河长制

——山格镇河长制经验介绍

山格镇是九龙江西溪流经平和段7个乡镇的最后一个乡镇,管理河段全长10公里,境内主要河流洪径溪全长约32.2公里,是乡镇级内河最长的乡镇。今年我县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山格镇以迎接中央环保督查为契机,大力开展“大干一百天,环保见成效”攻坚活动,有力推进九龙江流域以及境内的洪径溪水环境整治工作,流域断面水质逐步改善。具体做法是:

一、完善“一套”机制

一是出台方案。根据《平和县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相应出台《山格镇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成立河长制办公室,单独办公,同时配备工作人员4名。成立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设河长1名,副河长2名,河段长12名。全镇配备河段专管员12名,实行分级分段管理,明确责任区域和责任清单。二是完善制度。建立河长巡查制度和例会制度,定期开展河道巡查、交叉巡查和联席会议,建立“一河一档”台账,规划“一河一策”措施;统一设置河长制公示牌,明确河长、河段长工作职责,治理目标和措施,变上级管河长为群众盯河长;健全举报奖励制度,及时发现、妥善处理相关问题。三是打造“三支队伍”。其中:河道专管队伍12名,应急处置队伍13名、巡查监管队伍7名。

二、实施“两项”创新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好河长制,巩固提升该镇治水成效,在县河长办的倡导支持下,该镇自加压力,主动作为,开拓创新,成为平和县推动河长制工作创新的典型乡镇。

(一)创新河道专管员管理方式。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将综合素质高、工作经验丰富、熟悉水性、熟悉河流环境的12名社会青年聘用为河道专管员。镇政府与河道专管员签订聘用合同书,实行每年一聘,年终考核合格者可优先续聘。河道专管员管理实现“四有”即:有制度、有场所、有待遇、有装备,成为全县的典型。一是有制度。出台《河道专管员管理办法》,并建立河道巡查通报机制。河道专管员每天巡河时间不少于7小时,及时掌握沿河各村河道垃圾治理情况,巡查情况每周通报一次;对洪濑口上游花山溪河道各村辖区每月进行一次断面水质监测,水质监测数据每月发布一次。二是有场所。该镇利用河滨生态公园的有利条件,投入50万元,建设“山格镇河道管理处”,河道专管员集中在此独立办公。三是有待遇。镇财政按每人每月3000元标准,每年拨付43.2万元作为河道专管员工资。河道专管员工资待遇由“固定工资+月考核工资+年终绩效工资”三部分构成,工资报酬与工作职责、绩效考评相挂钩,秉承公平公正原则,确保工作积极性。四是有装备。镇政府组织开展村级河段长和河道专管员业务培训,为河道专管员统一定制服装,并配备必要的救生衣、救生圈、水上漂浮救生绳等救生设备,以及冲锋舟、橡胶排等救援和打捞设备。目前,专管员队伍运作良好,河道垃圾“日产日清”,河道乱占乱建、乱围乱堵、乱采乱挖、乱排乱倒等“四乱”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二)创新河长管理模式。为提升管理水平,达到“快、准、实、好”的效果,山格镇依托“互联网+”模式,建立山格镇智慧河长指挥中心,开发河长制管理APP平台,开通“生态山格”微信公众号,把河湖数据、巡河信息、群众举报等情况纳入信息管理平台,全面推动河长制“信息化”管理。该系统利用现代地理信息系统、云计算、物联网、全景等先进技术,涵盖综合展现、业务管理、专管员动态管理、统计分析、绩效评价等功能,整合了水利、水文、环保、农业等部门的各类信息资源,对河流进行全程管理和监督。借助这个信息化平台,河道专管员巡河实现了电子化、制度化、常态化,做到轨迹可查、结果可考,责任可究,还实现了群众投诉举报第一时间受理交办、河长提交任务第一时间落实承办的作用,管理模式化被动为主动。经过精心筹备调试,今年8月,智慧河长管理平台正式运行。在漳州市河长制工作贯彻落实中,该管理平台系全市首创。

三、突出“三个”治理

(一)强化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一是建立长效机制。山格镇14个村(居)均已建立卫生管理长效机制,运作良好。镇区新增5吨式垃圾转运车1辆,240升垃圾桶250个,配置保洁人员84人,保洁车辆15部,建设垃圾池5个,形成“村收镇运”模式,做到垃圾日产日清,确保垃圾不入河。依托蜜柚营销协会发放蜜柚废果处理告知书,公布废果收集统一号码,确保蜜柚废果及时清理。二是激发整治活力。镇政府采用“以奖代补”的形式,加大对各村(居)垃圾整治经费投入,按照各村自筹保洁费+垃圾车购置费的总数的50%比例给予奖励,提高各村(居)对垃圾整治的积极性,确保整治效果。目前已发放补助金25万元。三是加强巡查监督。抽调镇纪委、河长办、村建站干部及各村(居)两委成立“垃圾巡查员”队伍共39人,实行网格化管理,拉网式检查。发现问题后第一时间拍照曝光,敦促及时整改,每周进行通报,增强各村(居)对垃圾整治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一是整治生猪养殖污染。在禁养区内拆除的猪舍按类型不同,给予每平方米30-50元补助;在可养区内升级改造的按不同存栏数分三级给予财政补助。目前全镇已拆除猪舍5.2万平方米,削减生猪存栏3万多头,签约改造37家,已完成验收31家,剩余6家将于2017年10底完成。二是推广生草覆盖技术。将沿九龙江1000米、洪径溪500米、支流200米范围内做为推广重点区域。目前已发放草籽9000斤,完成示范基地建设2929亩,群众自发建设34817亩,推广使用有机肥1.8万吨。预计全年可减少施用化肥用量4800吨,减少农药使用量43.6吨,可明显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对土壤和水质造成的污染,发挥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环保效益。

(三)强化河流生态保护治理。开展河道整治活动,今年来共清理河道38.4公里,清理河道违规垦殖3起11亩,关闭整治非法采砂船6只;整治工业和生活污水,投资8千万元,建设排污管道及平和县第二污水处理厂;投资30万元,修复提升人工湿地公园3个;投资500万元,在土田村建设“会呼吸”的水保防洪堤2.2公里;投入1.5万元,在花山溪和洪径溪建设拦污栅2处;在全境42.2公里的主河道线上建设15个实时监控视频,在13个村建立生猪养殖、垃圾治理、废果处理、矿山复绿等121个生态治理监测点进行定期监测。

下阶段,山格镇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河长制工作,加强水资源保护、水污染治理、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工作,利用先进的管理平台,开拓创新,以“滚石爬坡”的斗志,为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砥砺前进。 (山格镇)

南胜镇:全面落实“河长制” 守护碧水清流

南胜镇全镇范围内河流密布,漳州五大河流有2条发源于南胜境内,镇区主要河流5条,总长28公里。今年以来,为全面落实“河长制”,南胜镇以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修复工程为突破口,多措并举,全面开展河道环境大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实现辖区河面无垃圾、河中无障碍、河底无淤积、河水无浑浊、河岸无损毁、污水无直排、绿化无破坏、沿河无违章等“八无”目标,“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魅力新南胜已初步构成。

一、强化领导,落实责任,确保工作高效推进

践行“全面治水”的时代强音,先后出台落实“河长制”实施方案、工作计划、规章制度等一系列措施。成立由镇长任河长,副书记担任副河长,11个行政村村主任为河段长的组织领导机构,并聘请专职河道安全管理人员5人,做到从镇政府到各村组,从水库河塘到各支线干流都有河段责任人,全面覆盖,不留死角,明确各行政村村主任负责本辖区的水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建设工作任务,确保辖区出境断面水质达标。

二、多措并举,全面推进,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一是加大宣传综合治理。广泛宣传《防洪法》《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在集镇悬挂宣传横幅35条,组织宣传车下村巡回宣传;同时,投入资金50万元,出动人员400人次,清理河道漂浮垃圾、水葫芦、乱占乱围4.3万平方米,河道清淤25公里。先后投入1337.5万元率先完成龙心小流域、梨洋小流域两个片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完成修建河道护岸18公里,河道清淤整治25公里,坡改梯30多公里,机耕路50多公里,前埂后坡5万多平方米,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明显。实施生态护岸建设,投资300多万元,建设亲水公园、人工湿地公园以及花山溪(南胜段)两岸绿化工程,新增绿地面积8000多平方米,做到黄土不露天。

二是保护水源规范排放。对划定的2个镇级自来水厂水源保护区以及其他集雨区实施严格的保护和管理,禁止在保护区内种植蜜柚,防止水源污染,同时定期采集水样送县防疫站检测,保证群众饮水安全。镇政府投入资金120多万元,改造镇区河道两侧污水收集管网3.3公里,新铺设污水收集管网1.3公里,做到废水、污水收集率达90%以上。同时,通过修复人工湿地及污水处理设备、补种湿地植物等措施,使污水处理系统正常运转,污水达到标准排放。

三是畜禽整治面源管控。今年以来共拆除关闭养猪场115户18573平方米,清栏3556头,完成可养区内17家规模养猪场环保设施改造升级,设置5处病死禽畜无害化收集点,拆除关闭养鸭场6家,全面实行畜禽养殖污染巡查周报告制度,建立健全台账,实现“日清日运”,养殖废水零排放。同时加大农业面源管控,镇政府投资500万元,在云后村实施建设蜜柚果园土壤改良示范片,免费向农户提供藿香棘、三叶草草籽2500斤,推广果园留草覆盖技术700亩,查处农资违法违章案件6起,案值7万多元,杜绝伪劣及高毒、高残留、剧毒农资产品等进入市场,全面提升科学施肥水平。

三、建立机制,常态运行,确保工作持续推进

建立长效运行机制,明确河长全面负责河道生态安全,各河段长负责本辖区内河道卫生、生态、安全等责任;专职河道管理员每天不定时对镇区河道进行日常巡查、清理,确保河道干净、安全,对危害河道安全行为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各村居垃圾实现日扫日清,垃圾不入河;投入50万元建设“智慧河长”指挥平台,严密监管河道卫生环境和生态保护工作。设立9个河道监控点,确保每条河流有人管、有人抓。镇环保站每月对各村流域出界断面进行水质监测,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花山溪流域(南胜段)水域功能达标,保证南胜和下游群众的用水安全。(南胜镇)

长乐乡:安全生态水系建设如火如荼

长乐乡安全生态水系建设一期项目总投资1585.63万元。该项目于2016年12月立项,总长度为10.97km,实施河段穿过长乐乡镇区,流经建南村、联胜村等行政村,该项目建设可恢复河流生态环境,改造渠化河道,重塑健康自然弯曲河岸线,营造自然深潭浅滩和泛洪漫滩,构建水量充足、水流自然、水质良好的生态水系,实现“河畅、水清、岸绿、安全、生态”。目前长乐乡已开始滚水坝基础验槽,建设进度位居全县前列,预计于今年12月份完工。

该项目是长乐乡党委、政府2017年为民办实事的重要项目之一,也是打造“红色生态旅游小镇”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一是谋划在前。划定生态保护蓝线、改善河水、改良河床、恢复河滩、修复河岸。二是进度抢抓。乡主要领导多次实地考察,亲抓亲管,严把项目质量。三是轻重并举。项目推进重点突出亮点凸显,利用长乐乡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力争做成优质工程、美丽工程。 (长乐乡)

秀峰乡:打出“组合拳” 给河道来次“大扫除”

一是开展河道清淤清障。严格按照《秀峰乡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要求,根据每个“河段长”区域责任范围,明确责任,落实到人,重点对淤积严重的河道及阻碍行洪安全的违法建设进行突击疏浚和拆除。截至目前共出动人力1250多人次,动用挖掘机3部,清障长度达18900米,面积达21000平方米,清淤达14505.75平方米,累计投入资金50多万元。二是打击河道非法采砂行为。集中开展行洪河道清障专项整治工作,对各河段内河流两岸进行实地巡查。通过摸排,全乡共计存在6处采砂作业单位。按照“谁设障、谁清除”原则,秀峰乡河长办会同派出所等相关部门调查取证,并同6处采砂作业单位签定责任状,限期要求各作业单位拆除采砂设备。截至目前,6处采砂作业单位完成全部设备拆除及运离现场工作。三是集中清理沿河垃圾。河道垃圾实行河岸收集、集中打捞相结合,确保各河段内垃圾不出境、垃圾不入河,彻底改变河道脏、乱、差现象。各村按实际需要配备一部以上垃圾收集车,确保村庄内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四是推行“评差”机制。以各“河段长”为单位,由各包村领导进村督促工作,乡河长办对各村河道整治情况进行检查,对整治不力、效果不好的村在全乡范围内通报批评,由乡纪委对村主要干部进行约谈,并形成记录,作为各村年终考评依据。 (秀峰乡)

坂仔镇:环境卫生整治动真格出成效

一是领导重视,制度保障。镇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总,制定环境卫生整治方案及责任片区分解表,将责任落实到人、到户。二是广泛宣传,营造氛围。领导干部、志愿者走街串巷,进村入户发放《杜绝脏乱差,坂仔美如画》宣传单2000余册,在路口等显著位置悬挂横幅32条,多形式开展卫生环境宣传造势。三是加大投入,量化管理。今年以来,该镇先后投入资金百余万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购置三轮垃圾运输车22辆,购买卫生工具1200把,购置垃圾桶3000个,聘请专职环卫保洁人员四十余名并进行量化考评,确保垃圾日产日清。四是强化监督,确保实效。建立“村督察员—镇督查组—镇主要领导”逐级监督模式,确保垃圾落桶不落地。截至目前,该镇累计清理垃圾、占道建筑材料300余车,查处违停车辆150多辆,铲除“牛皮癣”小广告200余张,规范个体摊位乱摆乱放100多摊次,拆除乱搭乱建移动搭盖物50余处,1000多平方米,清理臭水沟3公里,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初见成效。 (坂仔镇)